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脾虛生濕, 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又到了春天,氣候多變,雖然温度逐漸攀高,但是雨水也漸漸增加了。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很多人一到春天就容易犯困,撇開“春困”來説,大家常説的就是“濕氣重”。

因此,濕氣重也就成了我們的一個養生問題。經常聽到身邊的朋友説,自己濕氣重,要去去濕氣了。

但是,怎麼才能去掉濕氣呢?

所謂“濕氣”,只是中醫理論的一個術語,現代科學並沒有這個名詞。從來源來分的話,有內濕與外濕之分。但總的一點,因為脾主水濕運化,水濕主要就和脾有關係。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而“濕”,本質上其實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世界上任何生命都離不開水。在中醫理論裏,營血和津液都是廣義的“水”。只是因為營血是其中的精華而被單獨列出來而已。

因此,我們常説的濕氣重,並不能包括營血,只指津液的部分,由津液“停滯”而成濕氣。簡而言之,濕氣就是津液“降階”而來。

而津液本身從何而來呢?主要就是從飲食水谷而來。我們飲水、進食物之後,經胃的腐熟、脾的運化輸布,肺的宣肅,腎的氣化,肝的疏泄而暢達全身。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有人説,既然濕氣來源於津液,那我們是不是可以不要津液呢,那樣不就不會有濕氣重了嗎?

津液是身體必不可少的“水液”,它滋潤器官並濡養全身,營血也由它化生而來、起到平衡陰陽、充盈血脈的作用。身體的所有新陳代謝都不離不開它,代謝產生的垃圾,也需要“借道”津液而排出體外。因此,不要津液而避免濕氣重,完全就是行不通的。

儘管津液對身體如此重要,但如果太多了,或者它的運行輸布有了障礙,停滯在某一處,也就成了“水濕”,這就是我們説到的“濕氣重”了。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過與不及,都是病態,而濕氣重就是津液的“過”。增加了機體的負擔,首先傷害的臟腑就是脾。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體內的濕氣重不重呢?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其性粘滯。所以濕邪最容易傷脾,如脾氣不能升,脾陽不能振,水濕不能運化。所以,濕氣重常會有頭昏體重、身體重倦而嗜睡、心胸痞滿、食慾不振等“常規”現象。

而不能運化“多”出來的水濕,總會停留在某一個部位,如下五個部位,就可以用來觀察濕氣重不重: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皮膚:如果水濕停留於皮膚,則出現水腫氾濫;腸:如果水濕停留於腸間,則常出現腸鳴泄瀉;胃:如果水濕停留於胃中,則出現消化不良、脘腹痞悶、噁心嘔吐等;胸部:如果水濕停留於胸膈,則出現痰飲咳嗽;雙腳:如果水濕停留於下焦,則出現足部浮腫。所以,濕氣重不重,上述五個部位是“瞞不住”的。如果這些地方並沒有觀察到明顯的異常,那麼恭喜您,即使有濕氣,程度也可能不是太重。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那麼,濕氣重如何解決呢?

前面説了,因為脾主運化和主升清,其氣機上通下達,佈散全身,起着推動和調節全身水液代謝的作用。

如果身體裏的水多了,超過了脾運化的能力,脾“苦不堪言”,也就成了脾失運化。使水液氾濫,積水成災,引發諸多證候。所以,中醫有云“脾宜升則健”。脾健運了,水濕也就被它“運”走了。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與水濕有關的病症,都以醒脾、健脾,尤其是振奮脾陽、補益脾氣為主,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健脾祛濕:

1、揉腹:

揉腹能調節脾胃的氣機升降,也可以充實五臟、驅外入之邪,清內生之積。每天早上起牀前,或者晚上臨睡前,排空小便,仰卧在牀上,雙腿微屈。先做幾次深呼吸,以放鬆全身,集中精神排除雜念;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然後左手心對着神闕穴也就是肚臍眼,右手疊在其上,以臍部為中心,中等力度順時針方向揉按,並慢慢向周圍散開直到腹部最外緣;然後由外向內、逆時鐘揉按並回到肚臍上,每次堅持15分鐘左右即可。

注意按揉的力度柔和均勻,通俗點説還要有點“暗力”,保持呼吸平穩自然。揉按結束後,整個腹部會有暖和發熱的感覺。只要腹部沒有其它問題的人,大多都比較適用。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2、飲食健脾祛濕:

利用飲食來健脾祛濕,是我們最容易接受的方法,能在滿足口欲的同時,起到養生的作用,何樂而不吃?比較常用的健脾美食有:

冬瓜玉米排骨湯:冬瓜能利水祛濕,玉米能健脾醒脾,一起燉湯進食,有利於健脾祛濕;山藥芡實排骨湯:山藥健脾益氣,芡實也是健脾祛濕常用的藥食,經常用它們燉點湯喝,不但味道不錯,還能健脾祛濕,一舉兩得。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3、藥食調理:

通過藥食來健脾祛濕,應該是比較“專業”的做法,也是濕氣減少比較快的一種方法。

常用的健脾祛濕之方,以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為好。其中兼有健脾益氣與利水祛濕或芳香化濕之品,味道也不是很苦澀,比較適合大眾的口味習慣。

其中,參苓白朮散健脾祛濕之功稍強與香砂六君子,可以根據自身的濕氣程度來選擇。當然,這些成方,最穩妥的做法還是請中醫處方為好,不建議沒有中醫基礎的人隨意使用。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春天雨水季節,外界的濕氣逐漸增加,體內的濕氣也“同氣相應”。上述三個方法,有濕氣重的感覺的人,可以對照試試。濕氣沒有了,會有撥雲散霧之感,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為大不相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915 字。

轉載請註明: 脾虛生濕,怎麼知道自己濕氣重?五個部位或可看出來,健脾祛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