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造物是神奇的,動物中有一種“四不像”,而植物中也有有一些“四不像”,明明長着這種植物的葉片,卻又有與另一種植物相似的植物根,這類植物很多就在我們身邊,並被中醫所用,成為一種不可替代的佳品。
其中就有一種植物,它像葱又像蒜,葉如葱、根如蒜,叫葱又叫蒜,卻是非葱非蒜,作為中藥用之可以通胸陽而散結、行腸胃之氣、定喘咳、化脂。
這種中藥就是薤白,是植物薤白或者小根蒜的地下植物根莖,因為它的葉片像葱葉一樣,所以有些地方稱之為“火葱”,又因為它的根想蒜,所以有些地方叫他野蒜、小獨蒜、小蒜、宅蒜等。
因為薤白很常見,所以簡單説一下怎麼採集,如果是長江以北,一般是春天採為佳,如果是長江以南,那麼夏季採收好一點。採集之後要除去鬚根,然後用開水煮透,曬乾或者烘乾就可以用於養生了。
薤白作為中藥使用已有千年的歷史,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歷代的本草類書籍均有收錄,其中孫思邈提出一個特別的用途一直廣為流傳,那就是“骨鯁在,咽之不下,食之則去”,説的就是可以用於魚刺卡喉。
經過歷代的發展,薤白的主要功用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通陽散結、行氣導滯”,而這八個字相對比較深奧一些,我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逐一分類説一説薤白的功用。
一、薤白通胸中之陽氣。
胸中的陽氣不振容易產生胸痹的亞健康,這類人主要特點是時有胸中感覺悶且痛,甚至是痛可以牽扯至後背;另一個特點是喘息而不能平卧。但是前者是主要表現,一般較輕的人只感覺憋悶如有東西塞住一樣,呼吸都不順暢;而較重的人痛得更為明顯,能牽扯到後背。
薤白辛散而苦降,温通而滑利,善於散陰寒的積聚、通胸中之陽氣,是用於胸痹的要藥,在實際應用中胸痹的人理想選擇就有薤白,當然單一味中藥並不能達到理想,所以也需要根據虛實寒熱來合理的配伍。
如若是寒痰阻滯,胸中陽氣不振,可用薤白與瓜蔞、半夏、枳實,這個方法出於《金匱要略》,並且延伸出諸如“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枳實薤白桂枝湯”等知名的組方。如果是血瘀阻滯的人,可用薤白與黨參、川芎、紅花、桃仁、赤芍、三七一起活血化瘀;如若是胸痹而不能仰卧的人,心中痛而痛徹後背,則可以用薤白、瓜蔞、半夏、白酒同用,這就是前邊提到的“瓜蔞薤白半夏湯”。
二、薤白通行大腸之氣。
薤白下行大腸之氣,但是應用的面比較窄,主要是大便有白黏凍樣的改變,甚至是帶有血,可以見到紅白相間,而其中適合用薤白的一部分人是有上述表現,並且上廁所很急,但是不論多久都感覺排不乾淨。
這一類人屬於腸胃氣滯的可用薤白與柴胡、白芍、陳皮、枳實;屬於濕熱的可用薤白與清熱燥濕的黃連、黃柏、黃芩以及梔子、豆豉;屬於寒濕的可用薤白配伍木香、神曲;屬於冷氣凝聚的可用薤白、粳米、羊脂、香豉。
三、薤白定喘咳。
薤白特點是温而滑利,能宣發肺中的壅滯、降痰濁而下氣行滯、定喘咳,因此多種肺的亞健康可用,如若是外感風寒而肺的宣發肅降失常,喘咳氣急,胸中滿脹、痰多而稀薄的人,可用薤白、麻黃、杏仁、車前子同用。
如若是痰涎很多,咳而喘息者,薤白可以配伍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一起理氣化痰、定喘咳;若是喘咳日久,肺中虛弱而成勞,咳中有血,可用薤白、鱉甲、阿膠、鹿角膠、甘草同用。
上述的這些用途多數自古有之的應用方法,古人尚未能發現血中脂偏高的亞健康,這是當今科技手段所瞭解的。
因此現代的中醫傳承者們也在積極探索與時俱進,從而發現薤白能減少血中的脂質,並有一個很好的組合方法,那就是用薤白、枳實、厚朴、桂枝、闊樓煮水喝的方法。
雖然有不少地方也用薤白作為美食,但是終歸也是一味中藥,所以根據它辛散行氣的特點註定氣虛的人儘量少用;再就是胃弱而不耐蒜味的人不適合常用。
還有就是薤白吃多了會有一定的刺激,從而容易出現噫氣,所以對這點在意的人可以加做了解。重要的是薤白終歸是中藥,所以使用時可以根據情況而確定量,一般來説5至10克足矣。
薤白明明有類似葱的葉片,卻有蒜一樣的植物根,可以説是很特殊的植物,但是這種植物在農村是比較常見的,它的別名很多,也是一種美食,在你的家鄉稱它什麼名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