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生已經返校上課,但剛剛結束的寒假卻因“遊戲”受到關注。先家長喊話遊戲廠商“關閉”遊戲網絡,後有孩子被阻止玩遊戲打罵家長,威脅家長幫助自己進行人臉識別延長遊戲時間。過去這麼多年,各大遊戲廠商所推行的防沉溺舉措,效果落實真的就那麼難嗎?
常説“棍棒底下出孝子”,家長通過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比較常見,但你見過孩子打罵家長並把家長趕出家門的嗎?近日發生在遊戲領域的一個真實案例,讓人有點啼笑皆非。
一名家長平時對孩子的興趣愛好一問三不知,發現孩子喜歡玩遊戲後就粗暴阻止,結果因為平時溺愛過多,孩子壓根不受管控。見到被家長阻止玩遊戲,情緒激動的孩子不但打罵家長,還把他們趕出家門並威脅,“如果你們不幫我進行人臉識別延長遊戲時間,就不準進門。”
搞不定孩子,家長打電話給遊戲客服,要求客服讓孩子在遊戲裏一直贏。家長還表示,只有孩子心情好了,才不會打罵家長,並要求遊戲廠商在孩子消費過後再把錢還回來。
先不説這個家長的”不靠譜“行為和心態,單看他們之間的矛盾衝突點的其中一環:人臉識別,是不是真的就意味着遊戲防沉迷系統流於形式了?
看來未必,如果真是流於形式,孩子為什麼要求家長幫他進行人臉識別延長時間?這起碼説明兩點,一是遊戲廠商推行的”人臉識別“功能確實已經應用,二是家長已經參與到防沉溺當中。至少,孩子想玩遊戲不能為所欲為,在某些環節方面起碼得”求助“於家長。
對於未成年人防沉迷,目前不少遊戲廠商採取的方式,一是實名認證,篩選出未成年用户;二是對未成年用户累計在線時間超出一定範圍內,遊戲收益遞減,進而約束未成年上網時間。
網易遊戲防沉迷系統介紹顯示,“未成年人累計在線時間3小時以內為健康遊戲時間;累計遊戲時間超過3小時為疲勞遊戲時間,收益減半;累計遊戲時間超過5小時為不健康遊戲時間,收益降為0。”
如何鑑別正在遊戲的玩家到底是通過實名驗證的成年人還是未成年人?這成為目前遊戲防沉迷的難點。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些遊戲廠商推出人臉識別功能,號稱未成年人遊戲防沉迷的“殺手鐧”。
騰訊方面表示,針對疑似未成年人的人臉識別驗證已經覆蓋騰訊運營的所有遊戲,凡是出現系統要求做人臉識別驗證的情況,無論是“未通過”還是“拒絕驗證”都會被納入防沉迷管理。
中國青年網的報道顯示,早在2017年,騰訊就打造了簡單易用的工具成長守護平台;2019年網易推出“家長關愛平台”、米哈遊推出“成長關愛平台”,也為家長監督孩子的遊戲行為提供助力;到2019年年底,騰訊已落實全部實名信息註冊准入制,並與公安數據平台驗證,杜撰虛假身份證號將無法通過註冊。
2020年,騰訊在遊戲行業中率先升級“人臉識別”策略,在對實名未成年人進行嚴格的”限玩、限充、宵禁“基礎上,針對“孩子冒用家長信息繞過遊戲防沉迷限制”的問題,對實名為成年人,但疑似未成年人在使用的帳號加強甄別,其中拒絕或未通過人臉識別驗證的用户,登錄環節將直接被納入防沉迷監管,支付環節則無法繼續充值。
截至今年2月24日,針對疑似未成年用户的人臉識別驗證已應用於騰訊旗下超過100款移動遊戲產品,近一個月內平均每天有724萬個帳號在登錄環節,6萬個帳號在支付環節觸發人臉識別驗證。
技術並非萬能。在許多案例中,人臉識別措施上線之後,有的家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孩子“忽悠”幫助通過驗證,或者直接與孩子共用手機和遊戲帳號,這成為防沉迷工作中的難點。不過,現在得防沉溺系統功能也在升級,以微信為例,小學生偷看了父母的支付密碼,以前可以充值後就刪掉賬單,神不知鬼不覺。
現在,這個”套路“也行不通了。在微信支付裏想要刪掉賬單,需要人臉識別,熊孩子一打開微信想要刪掉賬單,因為綁定的是父母的微信賬號,人臉識別一旦通不過,賬單就會刪不掉。
等到父母看到賬單,後果大家也就能猜到了
在一系列措施,甚至是人臉識別這樣前沿技術的“加持”下,防沉迷效果顯著,但未成年保護工作仍任重道遠。
有專家認為,遊戲防沉迷不應也不能只期待依靠技術來解決,在相關部門規定越來越清晰、企業不斷上線各種新措施的背景下,家庭、學校等社會各方都應該參與進來,共同呵護未成年人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