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親近自然 90後家長捧熱“森林教育”

渴望親近自然 90後家長捧熱“森林教育”

觀察氣候變化探索植物的生長規律,用看起來危險的工具收割果蔬變成“盤中餐”;水塘挖泥鰍、撿松針生火……在森林幼兒園,孩子們的一天充實而愉悦。

當90後成了育兒主力軍,自然美育成為新育兒觀。這一屆寶寶的成長多了鳥語花香的陪伴,有了更多與大自然親近的機會。

户外活動減少

城市兒童患上“大自然缺失症”?

近年來,在世界範圍內,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們户外活動明顯減少。如今的孩子們對技術、語言工具駕輕就熟,卻對自然界的動物、植物知之甚少,使用工具、玩火、玩水因為有風險甚至成為“禁忌”。

曾有國外的作家用“大自然缺失症”這個詞描繪現代社會的孩子們與大自然缺乏聯繫的現狀,也有醫學專家認為孩子脱離自然會造成感官的逐漸退化,是肥胖率增加、注意力紊亂和抑鬱現象出現的重要原因。長期來看,遠離自然顯然不是一件好事。

發達國家盛行的森林幼兒園,如今在國內也收穫了90後家長的認可。森林教育起源於北歐國家,其實踐模式來源於“森林教育”的理念,在不同的地區或國家它也被稱為自然教育、野外教育、環境教育等。它提倡“解放天性、親近自然”,讓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對於自我、自然和社會的認知。當然,森林教育的模式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受到地理環境、人文風俗、法律約束等因素影響。而“森林幼兒園”這種迴歸自然的教育模式在丹麥、德國、北美髮達國家流行已久,亞洲地區的日本、韓國也早在十幾年前開始學習效仿。

90後家長“身心需要自然”

幼兒森林教育升温

近年來,中國的自然教育機構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目前以北上廣等大城市較為集中,規模以中小型居多,工作領域以親子、兒童教育和自然體驗為主。自然教育機構利用各類自然資源,包括森林公園、濕地公園、野生動物園等開展着自然教育活動,森林幼兒園在各大城市不斷落地。

近一年,北京牧野森林成長園的許君老師明顯感受到有更多家長對大自然、森林教育產生興趣。“疫情這幾年,越來越多的人切身體會到對自然的渴望。久居室內、長時間網課,家長和孩子的活動受限,身體和心理都產生了明顯的不適。於是想到讓孩子迴歸自然,生命狀態會更好。”但讓有些家長困惑的是,很多孩子卻並不一定回到自然就愛上自然。“生活在城市裏的孩子如果從出生起一直沒有機會浸泡在大自然中,從中找到樂趣和感受到生命在自然中的活力,就沒法和本能對自然的需要產生鏈接。”許君這樣解釋這種現象。如何讓孩子重新和自然連接起來?她認為,需要給孩子提供足夠多的機會、足夠長的時間,浸泡在自然中,在自然中玩耍。

與傳統幼兒園相比,森林幼兒園開放的環境讓孩子每天大多數的時間在户外活動,看螞蟻搬家、兔子打洞、母羊生崽、小鳥築巢……春天跟着老師們一起下地插秧,秋天忙着掰玉米、收紅薯、摘花生……觀察大自然的神奇,享受大自然的饋贈。孩子們通過與大自然的直接接觸發展身心,觀察力變得敏鋭,學習及探索動機也源源不斷。

户外用雙手接觸大自然

室內學習遵循愛好

北京牧野森林成長園創辦人肖軍介紹,森林教育以自然為教室,自然材料為教具,加上各類自然現象和突發事件組合成靈活的森林課程。怎樣安全使用工具、搭建等户外技能就顯得極為重要,這也是孩子們應該學習的核心技能。

水、火、刀具、繩索等對孩子來説有風險的東西,如果單純與之隔離開來,孩子不能接觸、使用,就無法意識到危險。“比如,老師會帶孩子觀看農場園丁如何使用修枝剪,然後示範給孩子看,修枝剪如何鋒利。在這樣的操作中,孩子慢慢認識到了風險,就會自然而然的按照規則去使用所有的工具。”肖軍舉例。

再以用火為例,首先,老師會帶孩子去撿拾松枝當柴火,這個過程孩子學會按照大小給柴火分類;然後根據孩子的年齡段,學習用打火石將不同的火絨引燃;最後從小到大,按井字形碼放柴火,讓火焰逐漸旺盛。這個“用火”的過程鍛鍊了孩子雙手的協調、手臂的肌肉,並且提高了專注力。當然,這些教學都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進行的。例如用火有專門的區域,需在教室外面的篝火塔內進行,每位老師最多僅負責5個孩子,在確保孩子的安全的前提下,及時支持他們探索和學習的需要。

美工區、語文數學區、廚藝區、建構區……在室內,各個學習區擺放着不同的學習材料,“召喚”着孩子們來互動、學習。在這裏,大部分的教學圍繞着孩子這個“學習者”為中心進行。老師不會根據課本內容來安排課程,而是鼓勵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進入不同的學習區域去探索。例如建構區,會有標準積木、日字架、彎板等等各種建構材料;美工區中會準備水彩顏料、蠟筆、蠟塊、各種紙、剪刀、陶泥等,以及能用來繪畫、做手工的材料……孩子在一天的自主探索時間段裏,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區域。這時,老師在一旁主要作為觀察者和支持者,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予提示和指導;也會適時給孩子提出問題和挑戰,促使孩子拓展現有的能力和經驗。

值得關注的是,森林幼兒園的發展也受到了地理位置的限制。以牧野森林為例,雖然有校車,但因為地處房山,城區的孩子往返還是會花費較長的時間,老師也不建議居住距離太遠的孩子加入。不過,週末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距離帶來的困難,僅參加一定時期內的週末課程,學習特定的內容,成為不少年輕家長週末育兒新選擇。

文/本報記者 陳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086 字。

轉載請註明: 渴望親近自然 90後家長捧熱“森林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