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中一位家長堵在這位網友家門口質問他為什麼改了WiFi密碼不告訴她?甚至出現了“我家孩子要是考不上清華,你負的了責嗎?”
看了這段視頻的網友紛紛被這位家長的無恥神句給驚到了,紛紛直言:熊家長三觀不正。
在震驚家長三觀不正的同時,也不禁讓人擔憂這樣的家長會不會影響到孩子。
熊孩子是一種可怕的生物。
他們堂而皇之地摔壞昂貴的手辦,折斷限量版的口紅,所到之處猶如蝗蟲過境,寸草不生。
這個熊孩子可能是親戚家的孩子,也有可能是一個陌生人的孩子。
幾乎每年都會有熊孩子闖禍的新聞出現,惹得大眾對於“熊孩子”這三個字積怨頗深。
但他們更痛恨的是熊孩子背後的家長,在自己的孩子對別人造成了困擾,甚至已經造成身體上或者經濟上的損失時,他們依舊以一套“孩子無罪論”行走天下。
反正不管怎麼樣就一句話:“他還是個孩子啊!”。
之前象山實驗小學的劉某某因為校園暴力被家長聯名舉報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
在這之前劉某某曾多次毆打同學,校方為此聯繫其父到學校進行溝通,該家長不僅拒絕配合,甚至在受傷同學家長面前放言:“我不許你跟任何人道歉!”
聽聽,多麼囂張?
怪不得劉某某這麼有恃無恐,多次被約談家長仍舊不知悔改。
這樣的約談結果除了讓他更加不可一世之外,還有什麼作用?
有人説孩子其實是反映家長的一枚鏡子,從他的孩子身上就可以看出關於這個家長的很多品德問題。
如今,這枚鏡子更是成了一枚照妖鏡,讓那些不負責任的家長徹底顯性在大眾之下。
成年人對於孩子的包容性還是非常寬容的。
他們討厭的其實並不是所謂的熊孩子,因為孩子不懂事,行為可以糾正。
他們討厭的是那些家長推脱責任,拒不道歉的醜惡嘴臉。
這些年來,網上一直有質疑《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聲音。
關於是否應該保護那些犯罪的未成年人,網絡上一直有兩種聲音。
至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問題,完全是因為這幾年出現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新聞越來越駭人聽聞。
有的把兩歲女童抱進電梯按下18樓,導致女童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到達頂樓,墜樓身亡。
有的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故意將人推到地鐵軌道內,差點導致他人死亡。
有的將女孩殘忍殺害並“拋屍”,還將視頻發到班級羣中,甚至能面色如常地與受害者母親交談。
這些行為已經不能算“熊”了,簡直是未成年的魔鬼,讓人不寒而慄!
在成年人的眼中每個孩子都跟小天使一樣純潔可愛,但是他們不知道孩子的惡有時候比成年人更加殘忍。
這些惡剛開始可能只是惡作劇,後來逐漸演變成“故意損壞他人物品”,慢慢的,這樣的惡就會越來越大。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縱容以及不作為最終成為將孩子推下深淵的那一隻推手。
以其之鐵,造傷子之利刃。
生而不教,終有社會替其教養。
那個時候的教養可不只是一句斥責,輕則受傷,重則丟命!
古語有云:?愛子不教,猶飢而食之以毒,適所以害之也。
那麼作為家長應該要怎麼約束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父母永遠不要忽視榜樣的力量。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如果父母有威信,對人誠懇,行為高尚,那麼兒童就能從他們的榜樣中獲得最起碼的關於忠實的道德觀念。”
父母的行為習慣很容易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傳遞給孩子,倘若父母本身就是一個蠻不講理的人,指望這樣的人去教會孩子該怎麼講道理。
他們恐怕只會傳授類似於“不能吃虧!”“不能讓別人佔便宜!”之類的話。
俗話説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個説法並不是沒有任何依據的。
其次,父母在處理問題時應當積極面對,不應該逃避,推卸責任。
當自己的孩子已經對別人造成困擾的時候,家長要積極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並且主動向別人道歉,積極解決孩子造成的困擾。
作為孩子不知道對錯情有可原,但是作為家長必須要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父母的託詞、逃避實際上就是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他沒做錯。
他都沒認識到自己錯了,難道會改嗎?不會,他只會繼續試探底線,做出更過分的行為。
最後,家長一定要明確自己的教導職責。
最可怕的一種家長是“樂天派”家長。
這裏的樂天派可不是指性格樂觀,而是無論孩子做了什麼錯事家長都覺得不以為意,深信只是因為年級小的原因,再大一點就好了。
可是多大才算大?五歲?十歲?還是十八歲?這類家長的可怕之處就在於當孩子已經出現了認知上的偏差卻仍舊意識不到自己應該履行的教導之責。
難道真的進行放養式教育,讓孩子自己去認識到什麼叫禮義廉恥嗎?大人不去教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他自己怎麼能知道?
養不教,父之過。
家長對於孩子有約束管教的職責,生而不教就是失職!
當孩子出現行為上的偏差時,家長一定要及時糾正。
例如發現了孩子有沒有告知家長卻隨意取用家長的東西時,家長要及時發現並教育,並讓孩子認識到在拿什麼東西之前一定要得到主人的許可,不告而拿是為偷!
糾正孩子錯誤的觀念,給他灌輸正確的是非觀念以及道德觀念。
決不能放任哪怕一次,要讓他們知道這樣的行為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出現就是錯誤的,會讓人討厭的!
【文章寄語】:
在孩子心裏構建一個關於是非觀念以及道德標準的圍牆,讓自己深刻地認知到這些東西。
這樣他才會有敬畏感,對於自己不好的念頭才會產生負罪感從而進行自我約束。
【題外話】:
你身邊有這樣的“熊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