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之後到同事小黃家裏去做客,小黃家裏最近新添了一個小成員。我剛進門的時候就聽見孩子在哇哇大哭,然後我發現孩子的媽媽在廚房做飯,而孩子被獨自地放在客廳的搖籃裏,生無可戀地嚎啕大哭也沒有人理睬。聽着孩子的那一聲聲令人心疼的哭聲,我問孩子的母親:為什麼孩子哭成這樣,你也沒過來看看呢?
孩子的媽媽説道:別人都説孩子不能寵,寵多了就是溺愛了,小孩子哭就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啊,哭着哭着他就停了,不用管他。並且我前兩天才在書裏看到一個叫做"哭聲免疫法"的術語,説是孩子哭的時候不要理睬他,慢慢地他就變得更乖了。
聽到孩子母親這樣的回答,我感到十分震驚。這才六個月大的孩子,什麼都不會説,哭了還沒有人來理睬他,這怎麼是對孩子好呢?況且有很多的科學數據都表明:有過哭聲免疫法訓練的孩子,長大後變得自閉、抑鬱的概率會很高。我知道有很多的父母都怕自己對孩子寵愛會導致"溺愛",但請父母一定要注意理解好"溺愛"的含義,要知道3歲之前的孩子是可以狠狠溺愛的!
一、家長對"溺愛"一詞存在很大的誤解中國式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難免會對孩子有溺愛的表現,隨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父母認為溺愛孩子是一種錯誤的行為,於是從孩子小時候開始就對孩子特別嚴厲,就有些父母為了不對孩子產生溺愛而冷漠忽略孩子。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的父母都對"溺愛"一詞產生很大的誤解。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經説過:溺愛是中國父母發明的一個謊言,你現在之所以會變成這麼糟糕,跟父母一點關係都沒有,如果一定要説有關係,那就是他們對你太好了。這段話在網上引起了熱議,很多人父母對孩子的寵愛就是一種溺愛,而這種溺愛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極其不利的影響。
很多父母為了不對孩子產生溺愛的行為,一是採用了一些比較偏激的辦法,比如會故意的冷漠,忽略孩子的感受。我們要知道,對孩子真正的愛是懂得尊重孩子自身的意願,給予他們自由成長的空間,對孩子保持信任,自己的鼓勵和引導孩子更好的成長。然而縱觀生活,我們會發現很多的父母會打着對孩子好的旗號而插手孩子的生活,凡事都要孩子遵循父母的意見,聽從父母的看法。父母想要通過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從而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將孩子打造成自己想象中的樣子,而這只不過是父母對理想自我的一種折射。
二、三歲前的孩子可以狠狠地"溺愛"很多父母會溺愛孩子,很大原因在於他們童年存在着缺陷,他們可能在情感或物質上存在缺陷,所以當他們為人父母的時候,把自己的孩子當做自己童年的樣子,所以想要通過溺愛的方式來彌補自己心靈的缺陷。除此之外,有一些家庭不完整的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也常常會出現溺愛的行為,他們為了彌補孩子在情感上的缺陷而不斷地去滿足孩子的要求。但隨着時間的推移,很多現象都表明,父母對孩子溺愛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是有消極影響的,可能會造成孩子心靈的扭曲,或者會導致孩子過於矯情,經不起挫折的考驗。於是,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故意控制自己對孩子的愛,以避免自己的愛成為了對孩子的"溺愛"。
然而,許多的科學研究表明,三歲之前的孩子,應該被父母狠狠的溺愛。孩子在三歲之前,還沒有表達的能力,往往會通過哭或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這時候如果父母不理睬孩子,沒有及時的檢查孩子哭鬧的原因,那麼孩子慢慢地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不關注自己,久而久之內心也會缺乏安全感。
要知道在孩子嬰幼兒時期,父母及時的關注,對他們來説是最大的安全感。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能夠及時的抱起孩子,是給孩子建立起安全感,讓孩子感受到温暖,這絕不是一種溺愛。反而如果父母冷漠孩子,這會讓孩子幼小的心靈更加惶恐,更加不安,缺乏安全感。
所謂的溺愛是指當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時,當孩子想要獨立的時候,父母卻總是在一旁插手,阻止孩子變得獨立。比如當孩子想要學會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媽媽阻止孩子並説:你自己穿不好,媽媽給你穿。當孩子想要幫忙做家務的時候,媽媽説:不用你做家務,你去一邊玩就好了。這些行為才是對孩子的"溺愛",所以父母在向孩子表達愛的時候,要注意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來向孩子表達合適的愛,這才能幫助孩子成長得更好更快更優秀。
三、適當的"溺愛"要學會分清年齡階段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也要分清孩子的年齡階段,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所需要的關愛也各不相同。只有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給與孩子不同的愛,才能更好的促進孩子的發展。
1、0-3歲,無條件的愛
0-3歲的孩子大腦發育不完全,他們也沒有足夠的表達能力,往往會通過哭鬧的辦法來引起周圍人,特別是父母的注意,如果這時候父母沒有及時的給予孩子關注,將會很容易導致孩子內心缺乏安全感。當孩子的需要沒有得到及時滿足的時候,他們可能會認為父母不愛自己。而如果父母一直對孩子保持冷漠忽略的態度,那麼孩子內心也會對外界產生懼怕的反應。
對待0-3歲的孩子,父母要儘可能的多給予孩子關注和愛,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備受關注,也幫助孩子建立起內心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在愛的搖籃裏温暖健康的成長。
2、6-12歲,鼓勵孩子認識自我
隨着孩子年齡的不斷增長,大腦的發育也會不斷地完善,也能夠更好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同時也能夠進一步的理解他人的想法。當孩子長到6歲左右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多認識自我,瞭解自我,幫助孩子培養自我的意識。
孩子的自我意識較強時,他們能夠明確的知道自己想要的什麼東西,同時也能夠更加全面的認識和了解自己。慢慢的他們對外界的事物和周邊的人也有一個自主的理解,同時也更能夠獨立自主地生活。
3、12歲之後,引導孩子做決定
當孩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父母不能再為孩子安排好人生的一切,要知道,孩子的人生是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的,父母只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而非決策者。父母無法為孩子的一生遮風擋雨,自己終究要學會自己得面對外界的狂風暴雨。
所以當孩子有一定的能力時,父母要學會用引導孩子獨立思考,獨立決定一些自己能夠決定的事物。比如自己的愛好,穿着,學習任務等。多引導孩子自己做決定,能夠更好的幫助孩子在以後做決策的時候思考地更加全面周到,而不至於只看到事物的片面性。並且,當父母給予孩子獨立做決定的權利時,孩子也能夠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自然也更加願意和父母交流想法,做決策的時候也能夠儘可能的減少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