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人説,帶孩子時,就怕他突如其來的安靜……
以前我還不信,
有了孩子後,我真的都害怕了。
記得他1歲半那年,一個沒看住,家裏種了5年的綠植就慘遭他的“毒手”。
他不僅把葉子揪得光禿禿的,還打算把花盆裏的土刨出來!
看看——就好像大型施工現場。
“哎呦,這顯然是斬完草,要除根的節奏嘛。”
不過,當我看完別的“熊孩子”,心情又突然平復了。嘿。
故事一:爺爺一缸好酒泡10年,孫子用它給奧特曼洗澡
事情是這樣的:
很多人有泡藥酒的習慣,適當喝點可以強身健體。這位爺爺也不例外。
有一天家中有喜事,爺爺就讓爸爸將他泡了10年的好酒拿出來,招待客人。可爸爸看到酒缸時瞬間傻眼了!
只見那一缸好酒裏,除了一些名貴的藥材,還有一些孩子的玩具:一個奧特曼,再加幾個“小怪獸”。
不用想,肯定是孩子泡進去的,爸爸頓時火冒三丈,又不知道該怎麼處理。
他叫來孩子,問他為什麼把奧特曼放進去,孩子委屈地説,“想給奧特曼洗個澡,放進去就拿不出來了。”氣的爸爸沒話説,想半天沒想好怎麼解釋……爺爺知道後都快哭了。
網友説:“時間長了沒法喝,油漆可能都溶進去了。”
故事二:趁父母不注意,“熊孩子”開倉放糧
有一位網友偷偷拍了孩子“靜悄悄”的視頻。
從視頻中判斷,孩子大概2、3歲的樣子,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溜進庫房將糧倉的倉門打開。
看着玉米粒從出口嘩啦啦地往外流,孩子在一旁“咯咯”地笑。
這時候,估計拍視頻的家長的血壓都快升到房頂上了吧?
網友説:“這是開倉放糧的節奏啊,年紀很小,志氣很大嘛。”
故事三:網友體驗,什麼叫“雞飛蛋打”?
另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親戚家一對雙胞胎的故事。
這一天她去親戚家做客,大家在客廳聊天,孩子們在院子玩耍。
有一陣子沒聽見孩子説話,媽媽有種不詳的預感,找到廚房一看:廚房角落裏的一桶雞蛋,被這對雙胞胎摔得稀巴爛。
哥哥負責摔雞蛋,弟弟負責給哥哥遞雞蛋,分工合作,配合的相當默契。看來這種事情沒少幹啊。
看着破碎的蛋殼和淌了一地的蛋液,網友的心也跟着雞蛋碎了一地吧。
這麼多雞蛋,應該能吃好長時間。
不過話又説回來,對孩子來説,他們的探索和創造,代價可能就是破壞秩序。這時候,可不要隨意給孩子貼一些標籤。
比如:調皮、搗蛋、熊孩子……
因為孩子的自我認知,更多來自於“身邊人”對他的評價。相反,給孩子多貼正面標籤,會讓孩子更加優秀。
比如:勇敢、堅強、能幹,就比調皮、搗蛋的“標籤”要好。
但是,你可能會匪夷所思:難道孩子搗蛋,我還要誇他能幹不成?當然不是。
問題的關鍵點在於,善於發現孩子的“美”和“優點”,揚長避短!
那麼,你知道具體怎麼做?
告訴孩子“不可以”,不如告訴他們怎麼才“可以”。
比如,孩子帶一身泥巴髒兮兮地回到家裏。
相信很多家長第一反應是,尖聲高叫——這樣做,不可以。
但如果我們換個方式,這樣説:
“咦,你剛才是不是洗了泥巴澡?瞧你頭上的泥巴都長了小草了,如果不洗掉,小草可能會長成大樹哦。”(順手在孩子頭上假裝摘根小草)
相信我,這樣做孩子肯定會笑得前仰後合,然後高聲大喊——
“我才不要呢,那樣髒死了。”
你會驚奇的發現,從孩子嘴裏説出來的“不可以”,比我們嘮叨一千遍“不可以”都有效。
當他因此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方式時,再給孩子貼上正面的標籤,相信我,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