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説“清明斷雪,穀雨斷霜”,穀雨節氣的到來意味着寒潮天氣基本結束,氣温回升速度加快,雨量增大,濕氣加重容易引起頭暈犯困、肢體沉重、關節疼痛等不適症狀。
此時風邪也活躍,易引起過敏性疾病,面癱、痤瘡等反覆發作。我們也應順應自然變化,注意起居、飲食方面的調整,做好“四防”,為整年的健康打下基礎!
穀雨節氣養生關鍵
穀雨養生有“四防”
1起居防寒濕
穀雨後因雨水增加,空氣濕度也加大,人們容易出現“春困”現象,風濕頑疾也容易復發。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關節部位的保暖,尤其裸露部位最易為濕邪所侵,所以穿衣要護住關節,可穿七分袖或七分褲的衣服,女性穿裙子最好配絲襪;
建議不要久居潮濕之地,不穿潮濕衣服,洗浴後頭發體膚要擦乾晾乾後方可睡覺,髮膚未乾時勿吹風,避淋雨。
【小提示】建議遵循“洋葱穿衣法”,隨時增減衣物,春捂要適當。
2出行防過敏
風大沙多是這一節氣的顯著特點,建議儘量避免在浮塵天氣進行户外活動,外出時儘可能選擇浮塵較輕的時段,並戴口罩或用紗巾矇頭,多喝水,適當多吃些清肺、潤肺食物。
此外,穀雨前後,楊花柳絮隨風舞,很容易引起鼻癢、鼻塞、咳嗽和皮膚過敏等症狀,所以如果進行户外活動,要做好防護。
3飲食防傷脾
穀雨時節空氣濕度大,而脾為濕土之髒,濕邪最易犯脾,易致脾失健運、脾胃不和,出現食慾不佳、嘔吐、腹脹、大便不成形或粘膩不爽等症狀。
因此雖是暮春,飲食上仍需注意養護脾胃。由於穀雨節氣氣温升高較快,有些人迫不及待吃起冷飲來,容易損傷脾胃。
民間諺語有言“穀雨夏未到,冷飲莫先行”。建議少吃冷食冷飲,多吃新鮮蔬菜。
另外在遵循“少酸多甘”的同時,宜多食用健脾祛濕之品,如山藥、赤小豆、薏苡仁、扁豆、鯉魚、鯽魚等。
4情緒防燥鬱
春夏季節,陽氣升發,易擾動人體肝膽,再加上這個季節氣候乾燥多風,人體的新陳代謝難以保持平衡和穩定,對情緒也會造成影響。
焦躁、煩悶等不良情緒反過來會加重肝氣鬱結,對健康不利,甚至還會成為一些疾病的誘因,因此,我們還要重視精神調養,切忌遇事憂愁焦慮,以防肝火亢動。
日常可以選擇慢跑、散步、太極、八段錦等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鬱散結、祛濕排毒。
穀雨養生“五步走”
1、吃健脾祛濕餃
春吃韭菜,補腎温陽、益肝健胃;茯苓味甘性平,有滲濕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的作用。韭菜加茯苓包餃子,常吃可以健脾祛濕,這道菜尤其適合容易犯困、常吃冷食、胃口不開的人羣。
【食材】韭菜250克、茯苓20克、麪粉500克、豬肉250克。
【步驟】茯苓打粉去渣;茯苓粉加麪粉擀成餃子皮;用韭菜豬肉餡料包成餃子,進蒸箱蒸8分鐘即可。
韭菜餡餃子如何不出湯?
❶儘量選擇新鮮的韭菜。
❷韭菜洗淨瀝乾水分再改刀,是拌出來的韭菜餡不會出水的關鍵之一。
❸在切好的韭菜上淋入1勺植物油,充分拌勻,油脂包裹,將韭菜中的水分牢牢鎖住。
❹再和拌勻的肉餡攪勻,這個時候千萬不要先加鹽,餃子餡調好後再加鹽,食鹽最後放可以減少對蔬菜的滲透時間。
現拌現包,韭菜不出湯,味道不流失更濃郁,入口更香~
2、喝降火、養肝茶
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寫到,清明時節的茶早了一些,立夏以後的茶又太遲了,穀雨前後的茶最好。
明代醫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茶苦而寒,屬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茶既可降肝火,也可降心火。
穀雨前後的茶,苦寒之味更為突出,功效更好。
但要注意的是綠茶性涼,空腹多飲易傷胃損陽,故宜飯後飲用。另外,茶葉中含茶鹼和咖啡鹼成分,對中樞神經系統有較強的興奮作用,晚上飲用會影響睡眠,故失眠、多夢的朋友晚上建議最好不要喝茶。
3、睡子午覺
春末夏初陰氣漸消,陽氣漸長,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以順應自然界“升發”的規律。
其中晚上子時陰氣勝、陽氣弱,所以這個時候要卧而睡眠,最好在夜裏11點前入睡,利於機體內陽氣的生長。
而中午陽氣勝、陰氣弱,11:00-13:00這個時段可以小憩會,這也是祛除“春困”、保持精力的好方法。午休時間不宜過長,實際生活中因人而異,一般10~30分鐘,較為適合。
4、按揉祛濕穴
我們人體,有自帶的祛濕穴——陰陵泉穴,它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膝下脛骨內側凹陷中;取該穴道的時候,應採用正坐、仰卧的取穴姿勢;
每次左右腿穴位各按摩60下,每日早晚各按摩3—5分鐘即可,以穴位感到酸脹為宜。
5、開窗通風,預防疾病
春天氣温上升,濕度提高,各種細菌、病毒等開始大量繁殖。如果長時間門窗緊閉,或空氣流通不好,很容易導致感冒流行、傳染性疾病高發。
因此不管是家裏還是辦公室,都要儘量每天開窗通風兩次,每次保持至少10分鐘,最好能形成空氣對流。
其中,早上8:00~11:00和下午13:00~16:00這兩個時段的大氣擴散條件相對比較好,污染物濃度較低,是首選通風換氣時間段。另外,家住馬路邊的要注意避開早晚高峯開窗。
(養生大國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