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站樁不可太低,不可硬挺,不可努氣
太低則堅持不了多少時間,還沒等找到感覺,腿已經站不住了。因為我們站樁不僅是為了增加腿部的力量,如果簡單地理解為增加腿部力量,那我們就不如去扛着槓鈴做下蹲訓練了。學習可以免費領站樁、吐納、垂吊視頻資料
有一種説法,認為站樁站到腿已經很累時仍要盡力堅持,“越感吃力,心氣越要平靜,身體上下其他各處越要放鬆,後腿越要蹬住勁”,認為“吃力時維持心靜、形松、面目安詳,是練通此樁之關鍵”。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因為這根本就是做不到的,只是理論上可行的,我們只能要求儘可能多堅持一會兒,而不能要求站不住了還得站,也無法要求本已累得腿直打哆嗦時還能保持心靜,更無從做到形松,勉強忍耐吃力只能是努氣,正犯了太極拳之大忌。
要求松、靜並不錯,但那隻能是練成後的結果,我們不能用最終的目標來要求中間過程,就像不能用跑的標準來要求一個剛會走的孩子。筆者主張站三體式寧高勿低,就是為了避免練功走偏犯努氣的毛病。
第二,站樁要追求整體效果,而不能片面追求腿部的力量
我們站樁首先是為了解決全身各個部分的協調問題,即周身一體的“整”的問題。在練拳時必須做到一動無不動,上下相隨,內外相連,其中的關鍵在腰,腰就像發動機的主軸,一切的力都是從這裏傳送出去的。而在練拳時,腰部動作和平時是不一樣的,練拳時對腰的要求是“塌”,這個要求在平時走路中是體現不出來的(倒是與騎自行車時的感覺有幾分像),就要在站樁裏注意去體會。另外就是手的感覺,站樁時間短了就體會不到手的分量,往往是腿已經堅持不住了,而手還沒有累的感覺,造成上下不協調,不能同時長進。所以姿勢宜高些,以胳膊和腿同時感到累為最適宜。
在站的時候意念要不斷地在周身循環引領,從頭到腳,看是否合乎九要,是否克服了三害,是否神氣貫得充足,各個關節是否鬆開,是否節節貫串,筋是否抻開了,等等。總之,意念不可專注於某一處,要周身循環,只有意念循環了,氣才能循環,意念停滯在某處,氣也就停滯在某處,正好犯了“氣不可逆,氣逆則滯”的毛病。
第三,要用腦子站樁,不能傻站
太極拳本身就是精神體操,意念第一,在練套路時,意念主要是集中在動作的貫穿連接上,在舉手投足的路線規矩和配合上,沒有餘暇去體會更多的東西。在站樁時,不動,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去找勁兒,去試力。
什麼叫找勁兒?
首先,往那裏一站,手伸出去了,六個方向都有沒有勁兒?即手掌向前推,立掌手背向後掛,塌腕墜肘向下,食指上挑,小臂外翻向外撐和虎口張開拇指向裏合的前後、上下、左右六個方向的勁兒。
用意念去找,不可用拙力。
然後就是找順勁兒,運用意念去尋找自己發力的感覺,我要做什麼動作,我的發力點在什麼地方,我足跟蹬,力是如何傳導到手掌上的,雖然手腳都沒有動,但思想是在不停地動。再有就是找逆勁兒,尋找身體內部各個方向上的逆向合力,或稱對稱平衡力,前手用多大勁兒向前,後手就要用多大勁兒去平衡。三者綜合起來也就是我們所常説的內勁兒。內勁兒是靠意念去修為的,是化去虛浮僵硬之後自然而然地生長出來的。
第四,初學者最好將站樁與練拳結合,每天站一會兒樁,也練幾趟拳
按從前的規矩,至少要站三個月樁才能開步練拳,像我們都站了一年以上,但現在這樣教法是行不通的,且不説能有多少人有耐心堅持下去,就是有人能,也容易出偏差,因為從前我們練拳時是整天泡在老師那裏,就在眼皮底下,有點什麼毛病馬上就能發現指出,而現在的學生沒有那麼多時間,只能是學了一點回去後自己練,老師不能總盯着把關,站樁時間長了容易努氣,得不到及時糾正,容易成病,而且這種毛病和拳上的毛病還不大一樣,外形上的病好辦,內裏的病難發覺,難糾正。
所以如果站樁與練拳結合起來,可以消化瘀氣,免生不通之疾。同時,這樣也可以提高學者的興趣,不至枯燥。到了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把站樁、練拳和推手結合起來,同時進行,在推手中可以發現問題,而要求其在站樁中彌補。有經驗的人都知道,拳上的毛病十之八九在樁中可以糾正,站樁是增長功夫最快的途徑。
站樁時頭部要求
練好站樁,有兩個身形部位是比較關鍵的,一個是頭部,一個是腰部。曾經有一位朋友練站樁,練了好幾年,身體變化不大,內在的體會也不多,他自己也納悶。一看站樁姿勢,頭歪了,歪着頭站了好幾年。我説你怎麼歪頭站樁呢?他回答説不可能,感覺一直是正的。後來他對着鏡子站樁,先閉眼後睜眼,才相信自己的頭部是明顯右傾的,而且低着頭。練功家認為,頭為至高清虛之地,站莊時頭要中正,頂要虛懸。中正者,不前俯後仰,不左右傾斜;虛懸者,意注百會,“懸命於天”。頭部中正虛懸不僅是周身中正之關鍵,而且誘導氣機上升以養腦營神,使神主宰全身活動之機能增強。
《黃帝內經?靈樞?海論篇》中説:“腦為髓之海,髓海有餘則輕勁多力,自過其度;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暈,目無所見,懈怠安卧。”
如何做到頭中正?
可以對着大鏡子練站樁。往大鏡子前一站,閉着眼睛擺姿勢,先按站樁要求把身形調整一遍。感覺頭部以及全身中正以後,再睜開眼睛看鏡子。如果發現頭部歪了,就調整頭部使之中正,然後記住頭部中正的感覺,再輕輕閉上眼睛放鬆站樁。過一段時間後,體察一下頭部,看看還有沒有剛才那種中正的感覺,得出結論後先別動它,而是睜開眼睛檢查感覺是否正確,然後進行第二輪調整。就這樣反覆驗證反覆調整,直至感覺與形態一致,主觀與客觀相符。
如何做到頂虛懸?
關鍵是用意不用力。
如果説頭中正主要是指形的話,那麼頂虛懸就是主要指意,是意注頭頂而上懸。直接注意頭頂然後上懸嗎?不是,直接注意頭頂容易使頭髮緊,是意注頭頂而沒有上懸。
做好頂虛懸的兩種方法:
一種是喉頭回收法:意念使下頦收向喉頭,喉頭向後到玉枕,再到百會,百會向上虛懸。
另一種是會陰上提法:喉頭回收,意念用鼻尖找下頦,下至會陰,從會陰上繞到玉枕,再至百會向上虛懸。
前一個方法是基礎,關鍵在喉頭回收。
什麼是喉頭回收?一般收喉頭有兩個動作,一是下頦回收,二是咽喉後撐。咽一口唾沫,咽喉就有往後撐的過程,可以從中體會收喉頭的要領。意識直接注意頭頂與喉頭回收法相比較,後者容易虛而前者容易實,後者的氣機明顯連及胸腹而前者不明顯。
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呢?因為喉頭是人體內氣的一個機括,上能影響頭部,下能牽動胸腹。想做好頂頭懸應該從喉頭回收入手。
一般來説,站樁時如果感覺身體不穩定,可能與頭部左右傾斜有關;如果感覺頭後玉枕發緊,可能與頭後仰有關;如果感覺胸部發緊發悶,可能與頭前傾有關。站樁時犯睏,可以通過頂頭懸來提神;想延長站樁時間,可以嘗試先頂頭懸,然後神往下貫注,使全身成為一個整體。另外,對於有高血壓的練習者,做好頭中正頂虛懸,有利於血壓恢復正常。
站樁的手型
站樁鍛鍊方法早在二千年前,即在《內經.素問》一書中有這樣記載:“自古有真人焉,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蔽天地”。
站樁是大成拳之基本功,王薌齋先生創大成拳,充分強調其重要性並予以發展完善,經過實踐總結豐富其內容,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所以王薌齋先生常説:“要知拳真諦,首由站樁起”。大成拳以顯著的養生與技擊為世人所稱譽,尤其是大成拳樁功的操練,對養生作用格外好,站樁能調整神經系統的機能,促進血液循環,發揮體內燃燒,且能加強各種系統的新陳代謝作用,因而能調整、恢復和加強人體各個器官組織的機能,保持健康,治療疾病。
所以現在站樁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對站樁的手型比較忽視,很多講述站樁的書籍和文章也大都一語帶過,現在教站樁的人也很多,但是很多人並不重視手型,就是有講手型的,但是説法都不太一樣,因而讓學者莫衷一是。
為什麼站樁的手型很重要?
古有“十指連心”的説法,手指是人體上肢的末端,氣血流注到此而返回,五個手指有6條經脈循行。心、肺、大腸、小腸、心包、三焦等經絡在手指尖部起始交接,這幾條經絡溝通表裏、聯絡臟腑、運行氣血。人體經絡一旦被堵塞,氣血便會受阻,內臟也會失衡,長期累積會形成疾病。十二經脈的起點和終點都在身體末梢,其中有六條走到雙手,停在指頭。五根手指,各司其職,相互配合,才完成了各種複雜的工作;五根手指,又各主不同的臟器,相互補充,才保障了全身氣血的順暢。
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認為人體組織由血、肉、筋、骨所組成,與這些組織相對應的末端是指四梢。
發為血梢,舌為肉梢,齒為骨梢,指為筋梢,因此四梢的鍛鍊直接關係到血、肉、筋等人體內部組織的健康與功能鍛鍊。梢者,末也。人體末梢強健,説明機體組織臟器功能健全,經筋脈絡暢通,營養狀況及血液循環良好。反之,則為健康不佳或不健康的表現。注重四梢的養生保健,更有益於健康長壽。大成拳站樁之所以強調手型,蓋指為筋梢,有統領之義,五指作用必不相同,極散為合,方集各指所長,手指一弱,周身縱有千力之力也不得真正一用,手型飽滿,梢節自然有力。
怎樣才是正確的站樁手型呢?
一般來説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五指自然分開,每個指縫之間似夾有一根香煙,虎口撐圓,而指尖微斂,站樁時要時刻關注虎口位置,看是否撐到位。掌心內吸,手心內涵,同時與五指遙相呼應。食指挑,中指頂,無名指按,此三指成品字形,中指微外挑相臨兩指微內彎,感受這指尖間形成的牽扯的綿韌的勁。大拇指和小指形成上下對拉之勢(拇指和小指對拉也能形成掌心內吸),這樣擺好後用拇指和小指分別外張的感受一下,不要過份用力,動作也不要大,感受綿韌的分爭。不站樁的時候,也可以在那擺弄擺弄手型。
這個手型與我們平常打籃球時的手型多少有些類似,打過籃球的朋友都有體會,特別是控球的時候,拇指、食指和小指都是很關鍵的,就拿手指來説,太鬆和太緊都不能控好球。用意不用力。用意,指的是人的精神能量。用力,指的是人體肌肉能量。這兩種能量在運用中會相斥。然精神力量是無窮的,肌肉力量是有限的。所以,真正的功夫會追求無窮的精神能量而捨棄有限的肌肉能量。一旦肌肉能量工作,則精神能量減少,這是成反比的事情。所以,想得到精神能量,必須放鬆,放鬆就是放棄肌肉做工。只有放棄肌肉能量,才能更好得到精神能量。
拳術,拳學,拳道。拳是分層次的。
王薌齋先生説,技擊微末技。這是因為,練不練拳,都可以技擊,只是後果和結果不同。我們練拳的目的,就是為了尋求好的技擊結果和後果。這是拳的基本構成,也是不可逾越的。如果一味追求技擊,不如去練拳擊散打。只是現今社會發展,技擊的機會越來越少,從而造成很多人玩起了拳學,而忽視甚至放棄了作為技擊的拳術,這點以太極拳為最甚。拳,最高境界是由武入道。若只停留在技擊上,就等於步入畸途。可放棄技擊,也就相當於放棄了根基。所以,拳,技擊必須要有,學問必須要做,參道最好要行。如此,方可謂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