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內濕氣重不要怕,中醫總結5大祛濕方法,輕鬆助你無濕一身輕

自古以來,風、寒、熱、暑、濕、燥等六邪之中,中醫公認的最難纏的外邪就是濕邪。因為中醫治病一向遵循有風驅風,有燥潤燥,寒則温之,熱則寒之的原則,唯獨濕邪,極易與其他外邪交織侵襲人體,比如暑濕、寒濕、濕熱等等病症,極難處理。

因此關於除濕,中醫學派逐漸衍生出了5種不同的祛濕方法,分別是利濕、滲濕、燥濕、風勝濕、芳香化濕。今天就給大家形象地講一下這5種方法各自的妙處。

體內濕氣重不要怕,中醫總結5大祛濕方法,輕鬆助你無濕一身輕

利濕

單提起利濕,大家不太明白這是什麼意思,但是將它和利尿放到一起就好理解多了。簡單解釋來説就是,利用利濕中藥材,將身體內的濕氣變成小便排出體外,是祛濕方法中最簡單粗暴的一種。

利濕代表藥物——茯苓、炒薏米、荷葉等。

體內濕氣重不要怕,中醫總結5大祛濕方法,輕鬆助你無濕一身輕

2、滲濕

就像我們努力地想要擰乾一條濕漉漉的毛巾,利濕只能把表面的水分擠出去,但仍舊有水分殘留在毛巾內部,那該怎麼辦呢?這時候中醫又提出了一個新的方向——滲濕。

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將這條未乾的濕毛巾,掛到太陽底下慢慢曬乾,讓水分蒸發,以達到徹底除濕的目的。那麼轉移到人身上,就是讓我們體內的濕氣慢慢滲出來,比如出汗。

於是中醫開始利用一些發汗的藥物,讓體內的濕氣變成汗液滲出體表來祛濕。但是這種方法非常考驗醫者的專業能力,一旦發汗藥物使用過度,就很容易引起人體內部津液虧虛,從而誘發一系列的體虛疾病。

體內濕氣重不要怕,中醫總結5大祛濕方法,輕鬆助你無濕一身輕

3、燥濕

利濕、滲濕各有利弊,中醫又開始轉換思路。如果不想讓這條毛巾乾透甚至乾死,那麼將它放到爐子上適當的烤呢?這種思想就是所謂的燥濕。

燥濕就是中醫運用温熱性質(類似火爐)的藥物,比如生薑、陳皮等,來蒸發體內的濕氣。但是這種方法與滲濕大同小異,過度使用極易傷陰,誘發陰虛相關的疾病。

體內濕氣重不要怕,中醫總結5大祛濕方法,輕鬆助你無濕一身輕

4、風勝濕

看到這仨字——風勝濕,此時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經想到了,既然這條毛巾曬不得,烤不得,那直接陰乾,哪怕吹風機用涼風吹頭髮,頭髮也總會幹的。但是這套理論轉移到人的身上,又該怎麼實施呢?

這時候中醫就將矛頭對準了肝臟。因為在中醫的五行相剋理論中,肝臟屬於風木,而脾臟屬於濕土,風木恰恰克制濕土,只要疏肝解鬱,理氣和中,也可以達到祛濕的目的。

風勝濕代表藥物——陳皮、砂仁等理氣的藥材

體內濕氣重不要怕,中醫總結5大祛濕方法,輕鬆助你無濕一身輕

5、芳香化濕

和風勝濕相同思路的還有芳香化濕,只不過芳香化濕指的是補脾,而並非直接把矛頭對準濕氣。它是通過藥物改善脾胃虛弱,幫助脾正常運化以及升清。脾胃功能正常運轉,濕氣或是痰濕就不會在身體某一個部位淤積堵塞,自然也就不會表現出濕氣重的病症。

而這類藥物的代表,大家應該耳熟能詳——藿香正氣水。除此之外,還有蒼朮、佩蘭、砂仁、白豆蔻、草果等等。

體內濕氣重不要怕,中醫總結5大祛濕方法,輕鬆助你無濕一身輕

但是上述五種方法皆治標不治本,因而祛濕路上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切斷濕邪的來路。《黃帝內經》中曾經明確指出,體內濕邪多源自脾胃虛弱,所以中醫坐診也有治病先治脾的習慣。

此外,很多患者的病情比較複雜,多伴有一些原發慢性疾病,此時不可自行抓藥服用,應在當地醫生的專業指導下進行治療。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9 字。

轉載請註明: 體內濕氣重不要怕,中醫總結5大祛濕方法,輕鬆助你無濕一身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