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養殖是我國農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的生豬養殖仍處於比較低端的水平,生豬疫病不可避免。其中豬病混合感染和隱性豬瘟引發的低温症給養殖業造成了一定的損失,應引起關注。
1 豬低温症的概述
豬低温症是因飼養管理不當、營養失調、體內產熱不足或者散熱過多而引起豬體温下降的一種臨牀共有症狀。病因很複雜,可單一疾病引起,也可多種疾病混感引起,可能非傳染性因素引起,也可由傳染性因素引起,總之病因輔助診治難度很大。此病多集中發生於冬天或春天,生豬會突然發病,體温下降比較明顯,一部分病豬表現明顯的食慾下降,絕食,嚴重者站立不穩、肛門脱落等嚴重表現,如果不及時的診療,很容易造成患病生豬的死亡。根據以往的診療經驗,生豬低温症多發生於帶仔母豬或處於懷孕後期的母豬。
2 豬低温症的表現症狀和發病機理
2.1 豬低温症的表現症狀
根據以往的豬低温症診治可以發現,生豬常突然發病,被毛粗亂,虛弱, 體温下降到 37℃左右及其以下 ,畏寒打顫 , 皮温不均 ,耳 、鼻 、四肢末梢發涼 , 喜卧懶動 ,嗜睡 , 有時嘔吐或流涎 , 尿量減少 , 病勢嚴重者往往卧地難起, 並不時呻吟 , 反應極為遲鈍, 病程一般 3~5 天, 最後昏迷衰竭而死 。 體質、體温下降明顯,嚴重者體温可降到 25℃以下,直接影響生豬的生理機制,並對生豬的生理情況造成不可逆影響。但也有一些病豬,在患病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體温升高,精神抑鬱、反應滯緩、甚至出現呼吸急促等問題,隨着其病情的逐漸深入,患病生豬逐漸出現腹瀉的現狀,懷孕母豬產下死胎、未懷孕的母豬發情期也會發生改變,持續 7~10d 後身體器官衰竭而死。
2.2 豬低温症的發病機理
對豬低温症的研究發現,豬低温症主要由飼養管理不當引起的營養因素的缺乏,環境改變引
例如,如果外界環境温度過高,生豬就會對其體温進行物理調節,從而誘使體温降低而達到温度穩定的狀態。如果外界温度發生較大的改變時,生豬還可以通過進食使其內部代謝發
生改變,達到體温相對恆定的狀態。
2.3 常見豬低温症類型
常見低温症類型有兩種,一種是非典型傷寒類型的感冒,這種疾病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均有發生,其中,仔豬的患病幾率相對較多,雖然會對生豬造成比較明顯的體温改變,但通過一系列的診療工作能夠獲得較好的診療效果。
另一種則是非典型性的豬瘟,這類多見於剛出生的仔豬羣體,多因妊娠期的母豬感染病毒,致使仔豬在出生後便攜帶病毒,從而出現持續的腹瀉等問題,影響仔豬的健康情況。
2.4還有一種情況也會引起豬隻低温:解熱藥的過度使用。
理論上講使用安乃近、 氨基比林、安痛定等解熱藥物, 並不能使體 温降到正常體温以下。 用過解熱 藥後體温降到正常體温以下可能的原因是致病因素沒有消除, 繼續侵襲機 體 , 引起機體衰竭, 導致體温下降。
3 治療及預防措施
3.1 西醫方法對豬病混合感染與隱性豬瘟的低温症防治,對症治療以強心、補液、補充能量為治療原則。
確診豬低温症後,首先應經過相應的藥敏實驗,配製 50%左右的葡萄糖注射液加上 10~20mL 的 10%安鈉鉀注射液和40mL 左右的 VC溶液,將上述三種溶液全面混合後,隔水加熱至 40℃左右,通過靜脈注射的方式注射給病豬,直至生豬體温達到正常的温度。
3.2 中醫方法對豬病混合感染與隱性豬瘟的低温症防治
在實際的生豬低温症疾病診療環節,中醫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預期的診療效果。通常中醫診療意在補氣温補。用30±0/5mg 黨蔘、陳皮、黃芪、白朮、黑附子等配置藥劑,每次添加 25000mL 的水煮沸直至不剩餘液體不超過 1500mL 後待藥劑降至常温後灌給病豬,2 次 /d 每個療程 3~4d,即可達到較好的效果。或者,在實際的藥物配置環節,取 15g 黃芪、白朮、附子以及乾薑配合 10g 左右的乾草和砂仁以及 20g 的當歸和黨蔘佐以大棗、熟水煮沸後涼至常温,灌注於病豬體內,經 3~5d 左右即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3.3 腎上腺素加紅糖對豬混合感染與隱形豬瘟的低温症防治
可應用腎上腺素的模式也能夠獲得較好的診療效果。例如,應該根據不同病豬的實際體重情況應用腎上腺素,通常體重在 150kg 左右的病豬就可以在每次的治療過程中應用0.1%的腎上腺素進行注射,同時給生豬灌服適量的紅糖温水,持續 3~5d 後便能獲得較好的診療、防治效果。
3.4 灌腸對豬混合感染與隱形豬瘟的低温症防治
低温症病豬常出現糞便乾結現象,可用肥皂水灌腸的方式幫助生豬排出糞便,配合適當的灌腸液口服使用,增加灌腸的效果。
加強飼養管理, 餵給全價配合飼料熱食, 餵食和飲水中可適 當 加入熬煎好的生薑辣椒湯, 以刺激機體血液循環加快, 有助體温上升。此病應早診斷並及早正確用藥 ,如在治療中見體温仍下降, 而且當低於35℃以下時, 肛門極度鬆弛, 已無治癒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