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一代名醫孫思邈,看古人的醫學成就到底有多高!

“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心欲方”。這是中國唐代醫學家、藥物學家孫思邈的格言。孫思邈(公元581——682年)小時候看到很多窮人死於疾病,於是刻苦鑽研醫術,二十來歲時,成了一個有名的醫生。他很關心病人的疾苦,對窮苦的病人,不但不收診金,還送給藥品。他常説:醫生無同情患者之心,態度傲然自得,是可恥的行為。若治好了一病就昂首戴面,是庸醫的作風。
淺談一代名醫孫思邈,看古人的醫學成就到底有多高!
一次,有個病人得了急性尿瀦留,排不出尿,找到了孫思邈懇求道:“救命啊!我小腹快漲破了,實在受不住了!”孫思邈熱情地替他診視,感到吃藥已經來不及,得設法用細管插進尿道,先把尿水引出來。用什麼細管吸呢?孫思邈焦急地在門口踱來踱去,忽然看到鄰家小孩在吹一根葱管玩。葱管前端尖,中間空,呈圓筒形,他想,這不是天然的導尿管嗎?孫思邈決定用它試試。
他找來一根新鮮的細葱管,切去尖的一頭,小心翼翼地插進病人的尿道里,再用力一吸,果然,尿水順着葱管流了出來,病人的小腹癟了下去,病也好了。孫思邈成了世界上第一個發明導尿術的人。
孫思邈醫道很廣,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按摩等等,無不精通。一次深州刺史突然得了一種怪病:頭頸腫得像葫蘆,咽喉閉塞,三天不進水米,眼看危在旦夕。刺史家人找到孫思邈,請求設法解救。他按脈診察後,用金針在刺史右手紮了幾針,又按摩了一會兒。第二天,刺史頸腫消退,飲食正常,恢復了健康。
淺談一代名醫孫思邈,看古人的醫學成就到底有多高!
回家路上,孫思邈看見四個人抬着一口棺材,一位老婆婆跟在後面哭。他停步注意觀察,發現棺材的縫隙有鮮血滲出來,忙上前問究竟是得什麼病死的。老婆婆抹着眼淚説:“這是我的獨生女,因為難產,折騰了兩天兩夜,小孩沒生下來就死了,真叫人傷心啊!”孫思邈從地上蘸起一點血,注視了一會兒説:“看這血不像是真死,讓我試試看。”於是,大家把棺木抬到鄰近的屋子裏,打開棺蓋。孫思邈上前一瞧,那婦人臉色慘白,沒有一點血色,乍看像是死了,仔細摸了摸脈搏,還在微弱地跳動。
孫思邈急忙選定穴位,給病人扎針,還用了特殊的手法捻針。不一會兒,產婦甦醒過來,接着,嬰兒的“哇哇”哭聲引得屋外親友們都破涕為笑。產婦復活了,嬰兒得救了,老婆婆激動得跑在孫思邈面前連連磕頭。一針救兩命,起“死”回生,孫思邈的醫術轟動了當時。不少人遠道來找他診療。
淺談一代名醫孫思邈,看古人的醫學成就到底有多高!
孫思邈廣泛收集民間有效而簡單的藥方,親自上山採藥,親手炮製。從臨牀實踐發現,採藥的季節、地點和處理方法對於療效有很大關係。他舉出233種藥,分別説明哪個月份採集最好。多年行醫經驗,是孫思邈醫術越來越高明,但他始終甘願粗衣淡飯生活在民間。隋文帝慕名召他入朝做“國子博士”,他裝病不去;以後唐太宗和高宗授他爵位和大官,他都拒絕了。
孫思邈不但精通醫藥,對火藥也作了研究,他吸取前人的經驗,發明了“內伏硫磺法”,實際上即是將硝石、硫磺、木炭按比例混合起來初期的火藥。這是世界上關於火藥的最早記載。公元652年,孫思邈經過五十來年的努力和積累,編寫成《千金要方》一書。他以人命重於千金為比喻,強調醫生救死扶傷的職責。全書共30卷,分232門,合方論5300篇,還收錄了已失傳的醫學文獻多種,是一部不朽的鉅著。
淺談一代名醫孫思邈,看古人的醫學成就到底有多高!
三十年後,孫思邈已是百歲老人了,他在《千金要方》的基礎上,又編寫了三十卷《千金翼方》,對前書的不足進行補充,形成了一家學説。這兩部醫書不僅對中國醫學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還影響到日本、朝鮮等國家。(完)(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80 字。

轉載請註明: 淺談一代名醫孫思邈,看古人的醫學成就到底有多高!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