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學又出新招,要求孩子幫父母數白髮、洗腳,旨在讓孩子體會到父母養育孩子的不容易,同時也讓父母知道“您的孩子已長大”。
近些年,越來越多孝順父母的活動納入中小學生的家庭活動中,出發點是好的,但父母卻苦不堪言,因為這類活動已經逐漸變味,變得越來越形式主義——擺拍、錄視頻、發羣裏。
孝順父母的方式有很多種,為什麼非要讓孩子跪在自己跟前,幫自己洗腳呢?孩子洗完、家長拍完,家長還得要收拾灑了一地的洗腳水。
孩子幫父母數白頭髮,這有啥好數的?沒有孩子的人上了年紀也一樣長白頭髮啊,怎麼能把生理現象歸結於為孩子操勞而導致的現象呢?
何況很多家長都是把這項活動當成任務,教孩子要怎麼做,要怎麼拍才好看,這不是變相引導孩子學會“形式主義”,教孩子如何應付作業嗎?
其實,想要教育孩子孝順父母,不需要搞這些花裏胡哨、名目繁多的條條框框,日常很多小事都能體現孩子對父母的孝義。
小玉在孩子很小時,就教孩子要學會分享,每次有吃的,都要叫孩子先問家庭成員:“你要吃嗎?”如果別人要,小玉就讓孩子先給別人,最後才輪到孩子自己。
當孩子養成這樣“凡事都要考慮別人”的習慣時,之後吃東西時,都會留一塊給家庭其他成員。
小玉生二孩住在醫院時,大人們在旁邊説話,小玉準備起身吃月子餐。準備穿鞋時,小玉三歲的大寶趕忙把牀底下的鞋拿出來,放在媽媽的腳下。
這是一個孩子愛媽媽最直接、最日常的表現。
當然,現在孩子都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有老人在家,反倒讓親生爹媽喪失了説話權。
最初小玉的孩子也是這樣,吃飯時孩子個頭小,一般坐在最裏頭,可偏偏孩子就喜歡坐爺爺奶奶的位置。
一次,孩子再次賴着爺爺的位置不走,小玉嚴肅地告訴孩子:
“你坐了爺爺的位置,爺爺奶奶就沒有位置了。”
此時的爺爺趕忙當“和事佬”:“沒關係,我站着吃就行了。”
小玉當下想的是:那我站起來讓老人坐才行。後來轉念一想,這應該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要讓着孩子的,老人可能礙於兒媳婦在這,不好説什麼,我這當媽的還不得管管孩子,像什麼話了?
於是,小玉和老公都強烈要求孩子坐回自己的位置,如果不想坐回,那就站着吃。
孩子坐着,老人站着吃飯的家庭絕對養不出孝順的孩子。
學校想要引導孩子孝順父母,也沒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地要求孩子做這做那,鼓勵孩子從小事做起就夠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