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前幾天陪女兒逛商場,看到這樣一幕:

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走着走着突然摔了一跤,嚇得哇哇直哭。

這時走在後頭的爸爸趕忙過來,只見他一手拎起小男孩,開始破口大罵:

“不是叫你走路要好好看路嗎,怎麼還摔倒,看我下次還幫不幫你。”

看着小男孩滿臉委屈的樣子,真令人心疼。

心理學者李雪説過:

很多父母本來什麼都不懂,但是一生了孩子,就覺得自己什麼都懂了,不斷去糾正孩子、限制孩子。

不少在父母看來是“教育”的做法,事實上卻傷孩子最深。

要知道,教育一點也不簡單,也不是單靠媽媽一人就能搞得定。

想真正教好孩子,爸爸不能缺席,更不能缺少用心的學習。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傳統家庭中,“女主內男主外”,爸爸大多都在外頭打拼,心安理得地當“甩手掌櫃”。

可美國一項調查顯示:

即使是尚處於朦朧狀態的嬰兒,他也會因為缺乏父愛而出現焦躁不安、食慾減退、抑鬱易怒等“父愛缺乏綜合徵”的典型症狀。

中國擊劍名將奚澤玉曾做客《誰是我家人》,談及童年父母離異的過往時。

一説到爸爸從小陪在她身邊的次數極少,她忍不住哽咽。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每每看到自己帶的學員有爸爸親自幫忙鋪牀、買東西時,她更是心生羨慕。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在她的記憶裏,爸爸從未做過這樣的事情,如今想起,心裏滿是遺憾。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安全感源自於父親。

媽媽的存在,是孩子的乳汁、營養,而爸爸的陪伴,則是孩子精神上的支柱和慰藉。

無數研究表明,爸爸帶大的孩子,更樂觀、更自信,對自己的認知更清晰。

前段時間,5歲的温州小女孩金睿萱火了。

剛剛過完生日的她,在諾大的滑雪場上帥氣地完成一系列動作。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別看她小小的身軀,藴藏着大大的能量。

自一歲半起,她跟着爸爸上雪場,兩歲開始正式學滑雪。

發現她有這方面的天賦,爸爸二話不説,和家人商量後決定全職陪她練習。

一年365天,有超過300天都能在雪場上看到他們父女倆的身影。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別人誇小金睿萱聰明、優秀,是槓槓的明日之星,殊不知,她的成就背後是爸爸的奮力託舉。

一位好爸爸,從不是靠金錢或物質來維繫和孩子之間的關係。

相反,只要每天投資一分鐘、一次用心的陪伴,或一件簡單的互動玩具便可以。

只有和孩子維繫真正有意義的接觸,孩子才能深刻感受到來自爸爸的愛,相信“我能行”、“我值得一切最好的”。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演員楊玏在《出逃兩日又如何》中,發出一番讓人感同身受的慨嘆:

“得到父親的認可,才是終極的認可。

這比外人説一萬句誇讚的話都來的更重要。”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天生熱愛表演的他,有無數跑組經驗。

即便名氣遠不如爸爸楊立新,但爸爸那句“嗯,(我覺得你)基本可以獨立了”,便是自己努力最好的註腳。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很多父母,特別是爸爸並不知道。

多少孩子,終其一生都在等他一句肯定和誇讚。

父親口中説出的“你很棒”、“你很好”,是孩子成長最大的動力,人生最美好的高光。

熱播劇《人世間》,三兒子周秉昆不如哥哥姐姐那般聰明伶俐,位高權重。

多次被爸爸打擊,他自尊心受挫,自卑得不敢在父母面前表露真實心聲。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但爸爸臨終前對他的那番肯定,瞬間化解了他內心的委屈和難過。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如果説爸爸的否定、忽視,是他一生難以磨滅的傷痛。

那來自爸爸的認可,一洗他內心的陰霾,甚至成為他往後餘生為之努力的信念。

即便年邁的父母雙雙離去,他也一如既往地心甘情願為家人付出,無論什麼時候,都在默默守護這個大家庭。

《愛的藝術》中,作者弗洛姆説:

“媽媽代表大自然、大地與海洋,是我們的故鄉;爸爸則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紀律。”

父親象徵的,是有威嚴的標準。

他的讚賞,無疑是在傳遞一種肯定,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

在爸爸這一關,我是合格的,我可以繼續闖蕩下一關。

所以,想要孩子真正活出自己的價值和熱情,父親千萬不要吝嗇自己口裏每一句正面的話。

做好孩子的助攻,全憑爸爸充滿愛意的肯定和鼓勵。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之前接觸過一個沉迷手機遊戲的男孩,媽媽滿心擔憂,生怕他的成績一落千丈。

結果一溝通,便發現了端倪:

原來,他的爸爸也是手機不離手,下班一回到家就玩遊戲。

別人忙裏忙外,做飯搞衞生,爸爸動也不動一下,比孩子還沉迷。

聽到這樣的反饋,多少覺得要改變孩子並不可觀。

畢竟上樑不正下樑歪,爸爸沒有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又怎能教孩子放下手機,好好學習?

都知道要規範孩子的行為,給他樹立正確的三觀。

但爸爸都管不好自己,談何管好孩子呢?

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講過這樣一句話:

“父親不僅是保護者、教育者,還擔任着‘偶像’的角色,是成長的榜樣。”

沒有誰,比爸爸更能以身作則,用身教的方式影響孩子一生。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主持人白巖松在教育兒子上,有個細節特別打動人。

因為他家住在高層,所以每次晚上都得坐升降電梯回家。

出電梯後,他還會習慣性按下“1層”,再轉身離去。

面對他這個舉動,兒子深感不解,便問起原因。

他平靜地對兒子説:

“因為大家都是晚上才回家,讓電梯下去,是為了方便在1樓等電梯的人,縮短他們等電梯的時間。”

聽他説完,兒子沒有再問什麼了。

但後來發現,每次晚上回家,兒子也做出和他一樣的舉動,按下“1層”。

其實他從來沒有要求兒子那麼做,只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示範,讓兒子知道什麼是“同理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

兒子看到了,便學會了,根本無須他多言。

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説的:

不要以為只有你們同孩子談話和教導孩子、吩咐孩子的時候,才是在教育孩子。

你生活的每一瞬間,甚至當你不在家的時候,都是在教育孩子。

爸爸的自身行為,對孩子意義重大。

90%的教育,歸根到底就是榜樣的影響。

唯獨爸爸端正自己的生活態度,不斷完善自己的行為習慣,孩子不用教,也會懂得如何效仿。

爸爸的榜樣示範,就像是伸出一雙無形的雙手,一步步牽引着孩子向善、向上。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究竟爸爸對於孩子而言,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呢?

撒貝寧如此説:

“人生的路雖長,但關鍵的只有那麼幾步。如果不是父親的及時引導教育,我的發展不會這麼順利。”

孩子一路從懵懂到成熟,離不開父母的時刻保守,雙手帶領。

能給孩子最有價值的愛是“時間”,能呵護孩子敏感內心的是“認可”,能讓孩子學到的美德是“身教”。

願天下所有的爸爸,都勇於擔當,挑起教育的擔子。

認真學習,好好成長,時刻陪在孩子身邊見證他的每一次蜕變。

相信在這份“守護”下,孩子一定能快快成長,一生安心、自信、端莊。

作者 | 哎呀媽,願用自己的心和筆,開啓孩子們的心靈世界。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爸爸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