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家庭教育不到位,學校教育再好也無濟於事。”

時下,許多父母都不惜在“高價學區房”、“高額擇校費”、“天價補習班”上投下巨資,想要給孩子賭一個輝煌的未來,但透過表象我們看到的卻是父母深深的焦慮,這樣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求得心安理得。

其實,盲目跟風追着潮流跑並不一定能為孩子贏得未來,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父母的教育方法裏藏着孩子的未來。

每個孩子都有學霸基因,在孩子12歲前,尤其是小學階段,只要父母給到孩子最好的陪伴,充分地挖掘孩子的潛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遠大的家國情懷,那麼,孩子成為學霸、擁有輝煌的人生便不在話下。

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笑容盪漾在他們臉上

2018年高考,山西臨汾一位叫範澤宇的男孩被清華大學錄取,一時間他的家庭教育背景成為了媒體關注的焦點。

範澤宇的父親範玉華只是一位建築工地的防水工,不能為孩子們提供優越的物質生活條件,20年來,他們一家五口只能擠在僅有60平米的出租屋裏共同生活,但孩子們卻都成長得樂觀開朗、積極上進、學業成績優異,大女兒在哈工大碩博連讀,大兒子就讀於某知名軍校,小兒子考入了清華大學。

這個普通家庭是如何化平凡為神奇的呢?

“一個好的家庭,往往是培養學霸的温牀。”

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儘管範玉華夫婦生活拮据,賺錢養家十分忙碌,但是卻始終堅持着對3個孩子的教育陪伴,日常與孩子像朋友一樣平等交流,尤其在孩子面臨幼小銜接、小升初等關鍵時期,甚至在孩子讀高中住校後,都會主動找話題和孩子聊天,幫助孩子疏導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壓力。

範玉華還在狹小的房間裏為孩子們安裝了一個拳擊沙袋,有時間就教孩子們拳擊,不僅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親情互動的温暖,還讓孩子們學會了如何平衡學習與生活,做到勞逸結合、高效學習。

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還記得那個站在哈佛大學畢業典禮講台上,作為哈佛研究生優秀畢業生代表發言的何江嗎?

何江出生於湖南農村,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村裏的許多家庭都迫於生計選擇了外出打工,但何江的父母卻始終有一個堅定的信念:不能為了打工掙錢,而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多年後,當那些外出打工的家庭都已經購置了新房時,何江的父母仍不為所動,他們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兩個孩子身上,無論白天干活兒多累多苦,都一定給孩子講睡前故事。

何江讀小學的時候,她的母親每天都陪他寫作業,雖然不識字,但她讓孩子把書裏的故事講給她聽,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和孩子一起討論。

後來,何江考入了中國科技大學,又去哈佛大學碩博連讀,他的弟弟也從電子科技大學碩士畢業,現在上海工作。

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陳美齡,一位把三個兒子都送進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媽媽,也非常重視親子關係,她把從小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放在了第一位。

從孩子上小學起,她就一直陪孩子學習。她曾在一個節目中坦言:

一定要陪孩子做作業,直到上初中為止。父母不該只是居高臨下地檢查孩子的作業或成績,而應該和孩子一起享受學習樂趣,讓孩子愛上學習。她會陪孩子們寫作業,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一點都不難,是很快樂的。

李玫瑾教授強調,養育一個孩子,絕對不是吃飽喝足就可以,最重要的是心理撫養。也就是要花時間陪伴孩子,關心孩子的情感、內心世界,這比給孩子賺錢、存錢更重要,如果培養了孩子健全的人格,建立了和諧的親子關係,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不會太差。

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奧維德説:“沒有什麼比習慣的力量更強大。”

好習慣讓孩子受益終身。相關研究表明,我們每天高達90%的行為是出於習慣,習慣深深地植根於我們的潛意識之中,左右着我們的行動。

12歲之前的孩子是一張白紙,尤其是在6-12歲期間,是孩子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行為習慣和三觀,對於孩子的一生來説都有着深遠的影響,而這些主要是在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形成的。

範玉華説,“我一直相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最重要的一任老師。孩子的成長、學習,父母都要做好引導,不然一切都是白費。”他還教育孩子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3個孩子從小就會幫父母分擔家務,收拾碗筷、自己洗衣服,放假後,還會跟着父親去工地幹活。

學校教育是共性教育,主要是教孩子學習基本知識和技能,而家庭教育的重點在於孩子的個性教育,主要是對孩子的性格養成與行為習慣進行培養,12歲以前,孩子的性格、習慣尚未定型,從小把習慣培養好了,孩子做到了自覺自律,到了中學自然輕鬆很多。

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

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2019年以總分730分的高分創下了廣西理科總分的歷史記錄。他的媽媽在談到養育孩子經驗時説:

孩子肯定要從小培養,所有的習慣必須在他沒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時候,全部幫他打好。

監督孩子習慣養成的過程是很痛苦的,你得時時刻刻監督着他,留意着他。

只有小時候定型,後面的路才好走。

“胸懷大志的人明白,真正的學習,絕不只是為了個人。”

廣博的胸襟助力孩子樹立遠大理想。範玉華總是對孩子們説,“無論在什麼崗位上,一定要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我自己雖然能力有限,但也在通過自己的方式為社會做更多貢獻。”

貧窮沒有限制他們的眼界,笑容一直盪漾在他們的臉上。他們的小家充溢着愛與幸福,而這份愛也灑向了他人和社會。

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範玉華女兒範萌萌説,2012年夏天,父親在接她放學的時候,看到有一名女子跳河輕生,便毫不猶豫地跳入了河中救人,那時下了一整天的雨,河水流的很急,水量也很大,但是範玉華根本沒猶豫。

在孩子們眼中,範玉華無論大事小事,從來都熱心助人、維護公義,一直是令他們驕傲和仰慕的英雄。

一個孩子只有心中裝着他人、社會,才能衝出狹窄的生活空間,插上智慧的翅膀,實現遠大的人生目標,抵達他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其實,許多家長都知道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6-12歲這六年,因為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對父母有很大的依賴與信任,許多行為習慣一旦養成,青春期之後便很難糾正,因為這時的孩子已經有擁有了獨立意識,不再對父母言聽計從。

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6-12歲之間,也就是小學期間,孩子的性格、習慣、三觀都還沒有成型,父母一定要抓住這6年的關鍵期,幫孩子打好人生的底色。

對於這6年,父母一定要認真地進行規劃,找到切實可行的方法,才能真正引領孩子的成長,否則就有可能會耽誤孩子。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54 字。

轉載請註明: 普通家庭也能培養出學霸,父母要狠抓孩子小學時期的陪伴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