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濕氣通常誘發幾種情況,比如 肥胖,口臭,慢性咽炎,前列腺炎,頑固性濕疹,慢性蕁麻疹,關節炎,婦科炎症,腳氣,反覆咳嗽,頭暈失眠,痘痘等等。早期感覺不到表現,經過數年,十幾年的發展,它侵害到皮膚,脾胃,腎,關節經絡,肺.....最終誘發各種情況。
眾所周知,祛濕效果最好的食物莫過於百草薏米了。
百草薏米的祛濕功效早在古代就有記載。《本草綱目》記載:薏米能健脾益胃,補肺清熱,去風滲濕。《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
薏米的營養價值很高,被譽為'世界禾本科植物之王。
薏米可用作糧食吃,味道和大米相似,且易消化吸收,煮粥、作湯均可。夏秋季和冬瓜煮湯,既可佐餐食用,又能清暑利濕。
由於薏米營養豐富,對於久病體虛、病後恢復期患者,老人、產婦、兒童都是比較好的藥用食物,可經常服用。不論用於滋補還是用於治病,作用都較為緩和,微寒而不傷胃,益脾而不滋膩。據報道,薏米治病的成份薏苡仁酯,不僅具有滋補作用,而且還是一種抗癌劑,能抑制艾氏腹水癌細胞,可用於胃癌及子宮頸癌。
薏米的根中所含的薏米醇,除具有上述的薏苡仁酯的作用外,還有降壓、利尿、解熱和驅蛔蟲的效果,適用於高血壓、尿路結石、尿路感染、蛔蟲病等。
因為炮製方法不同而又分為生薏仁、炒薏仁和麩炒薏仁,功效各有所側重。
1、生薏米
利水滲濕、除痹止痛,當出現小便不利、腳氣、風濕痹痛的時候可以用到它。但生薏仁的藥性偏涼,不宜長期使用。
2、炒薏米
炒薏米是取淨薏米用文火炒,至微黃色、鼓起時取出,放涼,略有焦斑,微香。
,然後晾乾後即是炒薏仁。經過炒制後的薏仁藥性就偏於平和了,它的健脾作用和利濕作用都比較好。人活動少、吃得多、愛熬夜、過食肥甘厚膩,而且生活壓力大,容易脾虛濕盛,出現頭昏身重、四肢痠懶、舌苔厚膩等症狀,這時候可以選擇食用炒薏仁來健脾利濕。
3、麩炒薏仁
將藥物與麥麩拌炒,即麩炒薏米,鍋熱後先撒入麥麩,用量為薏米的十分之一,加熱到冒煙時,加入淨薏米,炒至表面呈黃色鼓起時取出,篩去麥麩後放涼,略有香氣。此香氣根據中藥炒製程度的不同,又分為炒黃、炒焦和炒炭。炒黃就是指用文火炒到藥材固有的香氣,或鼓起、爆裂時為度。炒黃能緩和藥的過偏之性,同時散發的香氣,還有理氣解鬱的作用。
一方面使藥性變得平和,另一方面還增強了健脾的作用。麩炒薏仁的健脾作用要勝於炒薏仁。所以,如果有脾虛、經常拉肚子、吃飯少、肚子脹,那可以選用麩炒薏仁,效果會更好。
比如有的人容易拉肚子,知道薏米能治療脾虛泄瀉,經常煮薏米湯喝,卻不見效果,這是因為用的生薏米性偏涼,如果用炒過的薏米煮粥或取一匙泡茶喝,效果就很明顯了。麩炒的比單純炒薏米健脾作用更突出。
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濕盛。既要祛濕,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將薏米和紅豆磨成粉,意在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為人體吸收,同時也不給脾胃造成任何負擔。
1、別加大米
煮薏米紅豆千萬不要加入大米一起熬煮。因為大米長在水裏,含有濕氣,濕性粘稠,所以,大米一熬就稠了。紅豆和薏仁都是去濕的,本身不含濕,所以它們怎麼熬都不稠,湯很清。中醫恰恰是利用了它這種清的性質,來把人體的濕給除掉。一旦加進去大米,就等於加進去了濕氣,所以整個粥都稠了。味道雖然更好了,但就因為那一把大米,所有的紅豆、薏仁就都白費了,功效全無。
2、必須煮爛
薏米和紅豆本身都很硬,要煮爛就需要很久。如果沒煮爛,那營養和藥性都出不來,自然也沒有祛濕的效果。
3、選赤小豆
注意中醫裏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紅豆是養心,赤小豆才顯著的祛濕、利水、消腫、健脾胃之功效。
生薏仁祛濕雖好,但寒性太重,直接煮來吃,會傷脾,脾是負責運化濕氣的,脾傷了,濕氣更加揮發不出,越想祛濕反而越濕。生薏米清熱祛濕作用比熟薏米強,熟薏米健脾作用比生薏米強,利腸胃,治脾虛泄瀉,適合所有體質。
很多人會犯“光祛濕不補脾”的錯,脾與濕氣是對“好基友”,脾虛了,濕氣會加重,濕氣重又會導致脾虛,所以要祛濕,需要同時健脾。
支口鐵鍋,鍋涼時就放入薏仁,然後開小火炒制,一定要注意火候,否則炒糊後效果更差。薏仁最好先炒過後再拿來煮粥。炒過的薏仁,藥性更温和,祛濕效果比起生薏仁更強。煮粥時提前將炒好的薏米和紅豆用温水浸泡兩個小時,如果沒浸泡那就煮多一個小時。
① 提前將赤小豆和薏仁用温水浸泡兩個小時。
② 一次性加入足量的水,放入適量的薏仁和紅豆。
③ 等第一次水開後,關火悶上半個小時。
④ 然後開火,煮開後再關火悶上半個小時。
⑥ 然後,出鍋就可以食用啦。
(注意:千萬不要為了口感好喝偷偷加糖哦,糖分可是濕氣的重度攜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