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食添加原則:從少量到適量、從一種到多種、從粗到細。
執筆:毛婷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世界衞生組織建議:寶寶在6個月之後可以添加輔食來彌補母乳中營養的不足,但這個添加輔食,卻是很多寶媽們的“攔路虎”,因為添加不當,反而會造成寶寶發育問題。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最近公司有位新手寶媽在求助,説自己每天精心準備、親手製作的輔食,孩子卻越吃越瘦,個頭甚至還不如隔壁奶奶餵養的娃,這讓她十分挫敗,不知道自己是哪裏出了錯。
於是大家幫忙參謀了一個,但一聽她天天給娃吃一樣自制的營養米糊,並且非常瞧不起外面賣的配方米糊,而且偶爾還會給娃喝米湯和雞湯,來補充營養。
幸孕姐頓時就明白了怎麼一回事,看來科普這條路,還是“任重道遠”啊。
從幾個方面來對比一下自制米糊的優劣勢:
1、自制米糊的優勢
對於寶媽們來説,最大的優勢就是乾淨衞生,自己在家做,來源渠道一清二楚,而且成本也更加低廉,滿懷着媽媽對寶寶的愛意。
但自然也有不得不説的幾大劣勢:
1、自制米糊不能包含所有的營養素
寶媽們在家自己做,用的最多的就是澱粉,甚至有寶媽直接拿米湯給娃喝,大米本身在煮過之後殘留在湯中的營養是所剩無幾的;
而配方米粉則是根據寶寶的月齡進行的營養成分配比,尤其是在6個月之後,寶寶體內的鐵無法滿足,需要加以補充,普通大米中的鐵和鋅元素不高,如果純自制餵養,鐵很難得到保障。
2、自制米糊不夠細膩
這位同事就説自己在製作的時候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把它做細膩,這就是人工的劣勢所在,初加輔食的寶寶之前一直純母乳,腸胃尚無法接受這種刺激,可能會引起消化不良、腹脹等問題。
此外,我們都知道,有句話叫做“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通過胃消化的食物,將營養物質運輸到全身,而1歲內的幼兒其實脾胃是比較虛弱的,它可能沒有辦法研磨、消化掉自制米糊,久而久之,就容易傷到脾胃。
因此,建議1歲內的幼兒不要吃自制米糊,選擇更加容易消化吸收的輔食更好。
3、自制米糊營養添加無科學性
英國專家認為:嬰兒在對食物的接受度上存在着一個“關鍵窗口期”,如果習慣添加某種口味,以後也會養成嗜好。
很多寶媽就喜歡豐富米糊的口感,加一些甜味,但這樣不僅沒有遵循輔食添加的科學性,還會導致孩子養成甜口習慣,增加齲齒風險。
寶寶就是媽媽最誠實的反應官,因此想要知道輔食餵養是否成功,只需要觀察寶寶這幾個方面就能得出:
1、喜歡用手抓食物:説明寶寶的潛意識已經記住了這樣食物,能夠滿足自己的生長所需,而且大腦運動發育良好,餵養中的營養跟上了。
2、吃飯時用勺子到處敲打:這就意味着寶寶已經具有判斷輔食的能力,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合胃口的食物,並且適應了這一項輔食。
3、不停地玩弄食物:這就是一個建立認知的過程,對於寶寶來説,任何東西的影響都是逐漸豐滿的。
1、6-8個月——糊狀食物
6個月之後可以開始添加輔食,但最開始以糊狀食物為佳,幫助寶寶習慣母乳的腸胃逐漸適應,每天頻率在2-3次,餵養2-3勺即可。
到了中間時候,就可以搗爛一些補鐵蔬菜,幫助寶寶均衡營養。
2、8-9個月——沫狀食物
這是寶寶的長牙期,沫狀的食物可以幫助寶寶鍛鍊咀嚼能力,將一些肉類搗碎加入粥中,既好吃又營養。輔食頻率應該加到每天3-4頓。
3、9-12個月——丁狀食物
已經有牙的寶寶需要鍛鍊咀嚼能力,丁狀食物最適合,並且種類可以逐漸豐富,慢慢地接近大人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