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邪,是中醫理論六淫邪氣的一種,一年四季中夏季濕邪最為猖獗,稍不留神就因濕致病,比如冒雨涉水、貪涼飲冷等。因為濕性黏滯、重濁,為陰邪,容易阻礙氣血運行,給人以沉重感,還損傷人體陽氣。
熱邪,也旺盛於夏季,但是它並不像暑邪一樣有明顯的季節性,熱邪導致疾病常常表現為全身性瀰漫的發熱徵象,因熱邪屬於陽邪,可蒸發耗散人體的津液,這就好比水因火沸騰,水蒸氣不斷向外散發。因此熱邪導致疾病可出現乾燥的徵象,比如口乾、咽喉乾燥、大便乾結難解等。
濕熱體質,顧名思義即火邪和熱邪兼雜導致的身體狀態。因濕性黏膩,熱中有濕,濕中夾雜熱象,出現濕熱藴脾、腸道濕熱、膀胱濕熱、肝膽濕熱證。影響脾胃功能主要表現為腹脹、飲食不消化,發熱、身體沉重,精神倦怠、大便黏膩等。影響腸道則腹痛、暴瀉水樣便、大便臭穢難聞。影響膀胱則出現小便頻急、灼澀疼痛感。影響肝膽就會出現身目發黃、脅肋脹痛不適、會陰瘙癢、帶下黃臭。
可用哪些中成藥調理?
1.三仁湯。即包含杏仁、白寇仁、薏苡仁,可以宣暢氣機,清利濕熱,治療惡寒發熱、身體重濁疼痛、口乾不欲飲水,胸悶不飢。
2.甘露消毒飲。此藥目的在清除體內濕氣,清熱解毒,對於有發熱倦怠、身體眼目發黃、吐瀉、小便渾濁症狀的人最為合適。
3.茵陳蒿湯。此方藥起主導作用的就是茵陳蒿,可以清熱、祛濕、退黃,治療因為濕熱邪氣影響肝膽功能導致的身體四肢、鞏膜黃色鮮明,腹部脹滿不適,噁心嘔吐、出汗不徹、解大便黏膩不爽、口渴欲吐、小便不通暢等。以上三種中成藥皆為濕熱致病所設,對症治療藥到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