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艾灸,一灸頂三灸,“冬病夏治”拔除寒濕好時機,錯過要再等一年,一定要抓住!

2020年三伏灸時間:

伏前準備(解毒):7月1日—7月15日

初伏驅寒(祛邪):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清養(扶正):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化瘀(散結):8月15日—8月24日

伏後固本(鞏固):8月25日—9月03日

今天是初伏第而天,超長待機40天的三伏天養生已經正常開啓,因為此時陽氣鼎盛,艾灸養生一灸頂三灸,有心的朋友一定要做好三伏灸,拔除體內寒濕,為秋冬天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今天主要説一下三伏灸期間的禁忌、養生重點和取穴。

三大禁忌不可不知

一忌:飲食寒涼?

三伏天陽氣聚於體表,身體內部一片虛寒,最容易被寒濕之氣侵襲,如果能堅持三伏天不碰寒涼食物,不吃冰激凌,不喝冰水及冷飲,即使不專門做三伏養生,也已經達到了三伏養生的一小半效果,對秋冬天身體健康大有裨益。

入伏艾灸,一灸頂三灸,“冬病夏治”拔除寒濕好時機,錯過要再等一年,一定要抓住!

二忌:空調、電扇對着身體吹

三伏天艾灸的目的是想把身體的積寒排出去,如果空調,電扇對着身體吹,濕寒容易侵入人體,得不償失。所以艾灸的時候不要對着風口吹。夏天艾灸時,可以先把空調調到合適的温度,等室內温度和人體温度達到平衡後,再艾灸。

三忌:忘記補水

哪天艾灸了,哪天就要多補充温開水。有條件的,可以在艾灸後,喝杯温熱的酸甜飲料,比如酸梅湯、檸檬蜂蜜水或者糖醋水。因為酸甘化陰,可以生津補液,收斂浮陽。

三伏養生重點

初伏防暑養心,

伏後,氣温迅速升高,人體難以承受,此時最需防暑養心。尤其中老年人對高温天氣的適應能力本就較差,更要以寧心安神為要務。夏季還是心腦血管疾病最高發的季節,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務必保持樂觀開朗的心態,避免過喜、過怒、過恐、過悲、過思等情志的刺激。

入伏艾灸,一灸頂三灸,“冬病夏治”拔除寒濕好時機,錯過要再等一年,一定要抓住!

中伏祛濕

健脾,

因伏天多夾濕,暑濕滯留體內,就會出現身熱不揚、汗出不暢、四肢睏倦、胸悶嘔惡、大便溏泄不爽等濕滯症狀。如若不及時祛濕,到了秋冬,濕與寒相勾結,就會引發各種不適症狀。

末伏補陽祛寒,

要想冬病夏治,關鍵在於祛除體內寒邪,而要祛除體內寒邪,關鍵在於補陽。補陽灸哪裏?多灸背部,養背就是養陽!

三伏艾灸取穴

兒童取穴

小兒養生取穴:

身柱穴、肚臍。身柱穴管上焦的肺,通下焦的腎。肚臍管中焦的脾胃。這兩個穴位可以改善孩子胃口差,不長個,抵抗力低,經常感冒等問題。

入伏艾灸,一灸頂三灸,“冬病夏治”拔除寒濕好時機,錯過要再等一年,一定要抓住!

兒童艾灸時間:艾灸身柱穴,肚臍各5-15分鐘(視年齡大小而定),一週艾灸1-3次。艾灸完家長一定要監督孩子多喝温開水。

成人取穴

養生取穴:

神闕、關元、中脘、足三里、承山、解溪、太沖。

潤肺取穴:

潤肺取穴:定喘穴,膏肓穴,肺俞穴,華蓋穴都可以用。調肺的同時你也要把脾腎調理好,可配合腎俞穴,命門穴,中脘穴,足三里等穴。

入伏艾灸,一灸頂三灸,“冬病夏治”拔除寒濕好時機,錯過要再等一年,一定要抓住!

婦科取穴:

八髎穴,關元穴,中極,子宮穴,三陰交,承山穴。

脾虛取穴:

中脘穴、肚臍,足三里、太白穴。

腎虛取穴:

腎俞穴,腰陽關,關元穴,足三里,太溪穴。

腰腿取穴:

腰腿膝蓋有問題,除了灸痛點(阿是穴)以外,加灸命門,血海穴、足三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61 字。

轉載請註明: 入伏艾灸,一灸頂三灸,“冬病夏治”拔除寒濕好時機,錯過要再等一年,一定要抓住!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