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帝內經》中有云:“心者,五臟六腑之主,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我們人的身體要安詳,首在調養於心,心養則壽長。
“調性養心”保持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徑。經常保持心理平衡的人的五臟則淳厚,氣血勻和,有陰陽平衡之秘,而且健康長壽。 《黃帝內經》認為它是“恬淡虛無”,即一種平靜而樂觀豁達的心之境界,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而言,心理平衡對於健康尤其重要。
“笑口常開,大肚能容,青春常在。”但是,在生活中,很難保證無憂,關鍵是“調性養心”。此方法只是“對症”的秘訣和良方。所謂調頤性情,是指通過學習,娛樂和交談,消除悲傷,憤怒,悲傷等不良情緒。具體方法因人而異,例如“聽音樂讀書,養神”,“讀書減輕煩惱,聽音樂減輕悲傷,勝於服藥”或“停止激怒莫若詩歌” ,等等。 事實上,書籍,音樂,戲劇,舞蹈,書法,繪畫,詩歌,歌詞,雕塑,種花,垂釣等,生活中培多培養情緒,陶冶情操,預防疾病和治癒疾病。
德者養心 ,“積善成德”,美德的核心是做好事善事。中醫認為,德者賢者的五個內臟是純淨的,氣血是均勻的,陰陽是平衡的,因此它們可以健康長壽。莊子説,一個有修養之人“平易恬,則憂患不能入,邪靈不能攻擊”;管子有言:“人能正鎮定靜,皮膚寬闊,耳聰目明,筋信骨強,骨骼很強壯”; 還説:“有德行,樂可長久”;孔子指出:“大德必得其壽”;唐代神醫孫思邈認為:“德行不勝,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之大道也”。相反,德劣者往往病多壽短。研究發現,從事腐敗和賄賂犯罪的人的癌症,心臟病和腦出血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得多,可以看出,道德修養不僅是對人的品質要求。更是惜命健康維護的一種道行。
仁愛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已欲立而立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概括為尊重,寬恕,信念,敏感,受益,智慧,勇氣,忠誠,“寬恕”,“孝順”,等。“尊重”具有謙卑和尊重的含義; “王”具有寬容和寬恕的含義; “信念”具有誠實信用的含義; “勇氣”指勇敢; “忠誠”是指忠誠和奉獻; “寬恕”是指愛與憐憫; “孝道”對父母友善;尊重兄弟的愛。如果一個人可以做到所有這些,他的心態必須是寬容和寬大,而不是煩惱,怨恨和害怕犯奸淫。如果一個人整天都在算計,那麼生命力氣機逆亂,陰陽會失去平衡。就會多病短壽。
《中外衞生要點》認為:“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温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慷慨的生活;樸素無聲的生活”以上結為仁慈之端。”調查發現,善與惡會影響一個人的壽命。幫助他人並與他人相處融洽的人的壽命大大延長;有惡意意圖,傷害他人,與他人相處不佳的人的死亡率是正常人的1.5倍。自1958年以來,美國心血管專家已經對225名醫科大學學生進行了跟蹤研究,發現死於心臟病的人的健康狀況是惡性疾病的五倍。俗話説:“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
哲學的養心主要目的是掌握對立統一和一分為二的觀點。明末清初著名哲學家王夫之總結與踐行的“六然”“四看”堪可借鑑。
“六然”,就是指“自處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達觀;“處人藹然”,即與人相善,和藹相親;“無事澄然”,即澄然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不喪志,輕裝上陣;“處事斷然”,即不優柔寡斷;“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然。所謂“四看”就是“大事難事看擔當”,能擔當得起;“逆境順境看襟懷”,能承受得起;“臨喜臨怒看涵養”,能寵辱不驚;“羣行羣止看識見”,能去留無意。這樣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恥,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哲理養生是高層次的保健養生,與德、仁相輔相成,異曲同工,只有在實踐中反覆磨鍊才能灰到,是道德品質、氣質修養、文化水平、經驗閲歷的集中表現。事實上,正確地待人待己,愛崗敬業,講究生命之質量,這不僅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則,更是延生防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