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已經意識到,能夠適應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人,必須是非常靈活的個體,要能夠隨時隨地自學、能夠迅速從錯誤中得到反饋而調整和改變自己,這樣才能適應那個變幻莫測的未來世界。
那麼這就涉及了一個人最為重要的素質之一:“彈性”,即使跌落谷底也能有足夠強大的心智以迅速反彈的能力。
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在未來的變化中,像腳踩彈簧一樣超越他人,快步前進。
這種“反彈的能力”就是“抗挫力”。
可是我們往往一邊明白“抗挫力”的重要,一邊無奈地面對着那個一遇困難就大哭崩潰的孩子。
到底如何幫助我們的孩子提高“抗挫力”呢?
第一步,是儘量減少“與年齡和能力不相符的挫折”。
我要再強調一次以前多次重複的設置挑戰的關鍵:
“在設置遊戲和任務時,像‘腳手架’那樣,要給孩子抬腳就能踏上的台階。”
也就是説,儘量讓孩子接觸和他的能力持平、或者難度只略微高一點的挑戰,就會減少孩子失敗的幾率和挫敗感。
平時讓孩子多參與生活小事、參與家務、遊戲從低難度開始、任務從一小步做起,在這樣的“階梯攀登”中,孩子的信心和抗挫力會一步步提升。
孩子在情緒的高峯,她的大腦都是“情感區”在驅動,已經完全覆蓋了掌管理智思考的“前額葉”的功能,孩子這時當然是聽不進任何道理的。
事實上,你説的任何一句話,只能激起她更高的怒意,因為在反抗的情緒中,怒氣會抓住任何一個對白往上攀升。
大多數父母,在孩子遇挫折崩潰發脾氣時,都會感到很煩躁,覺得孩子不懂事、小題大做、不堅強。但這時和孩子爭辯往往是錯誤的。
因為爭辯的結果,就是爸媽把負面情緒拋向孩子的負面情緒,這隻會引發雙倍的效應,讓雙方都會怒上加怒。
孩子因為挫折情緒激動時,真的不是在針對我們,她其實是在和自己內心的野獸爭鬥着。
作為剛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的孩子,這個過程真的不容易。
所以在孩子受挫崩潰時,爸媽陪着他,保持沉默就好。
“同時,我們不用太擔心孩子的崩潰。事實上,她需要體驗失敗的滋味。”
孩子有權體驗各種情緒。
體驗“失敗”的感覺是有價值的,這樣的感受,會轉換成孩子前進的自驅力。
她在體驗“崩潰”的過程中,瞭解自己的情緒,理解自己與外界的關係,尋找內心的平衡。
所以我們其實不用把那些會引起情緒波動的事物都隱藏起來。
給孩子機會面對自己的情緒挑戰,尋找自己內心的自驅力,這都是有價值的。
那作為爸媽,如何幫助孩子度過挫折呢?一個對我們特別有效的方法,就是:
“幫助孩子培養一個治癒角落或治癒夥伴。”
幫助孩子培養一個情緒治癒的角落或者夥伴,特別特別有幫助。
因為孩子還沒有學會如何控制激動的情緒,不能夠總是聽爸媽説話就平靜下來,甚至有時爸媽就是情緒的導火索。
那麼培養一個治癒角落或者治癒夥伴,就等於幫助孩子找到了主動地疏導自己情緒的方法。
因為在剛剛恢復時,孩子情緒還是敏感的,討論可能會引起再一波的情緒激動。
先把注意力專注在她面前的任務上,尤其是當孩子對“再試一次”有着開放態度時,一定要抓住這個機會,在爸媽的幫助下一起“再次嘗試”。
孩子就是在這樣失敗——受挫——崩潰——反彈——再次嘗試的過程中,逐漸征服自己內心的情緒、征服對失敗的畏懼,而變得更勇敢,更有彈性的。
於是我給她演示如何才能完整地印刷出心型,她耐心地聽和看,再試了幾次,果然就成功了,我看到她臉上的表情像是大鬆口氣一樣。
但只是“再次嘗試”還不夠,這還是一個認知升級的機會。
“在孩子情緒完全恢復了之後,回顧受挫的心理過程,提升認知。”
最後,讓我總結一下這些步驟,幫助我們的孩子提升“抗挫力”:
1. 在設置遊戲和任務時,像“腳手架”那樣,給孩子抬腳就能踏上的台階。
2. 在孩子因為受挫而情緒崩潰時,不去批評、不爭辯、不講道理,保持沉默,陪着就好。
3. 不用太擔心孩子因受挫而崩潰。事實上,她需要充分體驗失敗的情緒。
4. 給孩子培養一個治癒角落或治癒夥伴。
5. 受挫而崩潰不用怕,重要的是,事後能很快反彈,鼓勵孩子再次嘗試。
6. 在孩子情緒完全恢復了之後,回顧受挫的心理過程,提升認知。
7. 觀察孩子是否把對“挫折”的認知內化。
“孩子因為挫折而情緒激動時,真的不是在針對我們,她其實是在和自己內心的野獸爭鬥着。作為剛開始認識自己的情緒的孩子,這個過程真的很不容易。”
也多和自己説幾遍這句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