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開學季," 戒尺 " 話題曾一度引爆網絡。某購物網站統計,當月有 50 萬網友搜索戒尺,16 萬人下單購買,比 8 月同期搜索量上升 55%。網站客服不得不 " 提醒 " 下單家長:" 要冷靜 "。
剛剛過去的一週裏,孩子們迎來了期中考試。如果他們的成績沒有達到你的預期,是鼓勵?是走心的交流?還是 " 狂風驟雨 "?
面對學業和生活上的種種問題,你知道孩子心裏最需要的是什麼嗎?你知道你的教育會給他們帶來怎樣的感受?近期,記者聯合松北實驗小學對二年級至五年級的百餘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看看孩子們最討厭父母對他們説什麼。
孩子最討厭家長説的話 TOP10
松北實驗小學在二年級至五年級的每個年級裏,隨機抽取一個班級進行調查,讓學生逐一在紙上寫出他們平時最討厭父母跟自己説的話,共計有 157 名孩子參與調查。
經過對每一份調查的認真整理,記者梳理出在孩子們心裏他們最討厭父母言辭的排行榜:
1. 你看某某某學那麼好,再看看你 / 你都不如你妹妹(弟弟)
2. 你真是啥也不是,你是不是傻?
3. 你考成這樣真沒用
4. 作業寫不完別想吃飯
5. 天天就知道玩
6. 你怎麼幹什麼都這麼慢?
7. 我天天辛苦賺錢養你,你怎麼對得起我?
8. 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你長大能幹什麼?
9. 你真是越長大越沒出息
10. 媽媽都是為了你好
除此之外,在調查問卷中,記者還看到有些家長説過 " 我真後悔生你 "" 你再 …… 我就不要你了 " 等更加 " 絕情 " 的話。
在這些 " 上榜 " 的話裏,有沒有你經常或曾經跟孩子説的?
這些説辭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 我説這些話就是虛張聲勢,嚇唬嚇唬他 ",幸福彤道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徐磊向記者講述,很多來做心理諮詢的家長都是這樣解釋自己跟孩子的説辭。
然而,這些説辭給孩子帶來了什麼?
案例一:
" 你看看 ***,你再看看你 "
無休止的比較逼走了孩子
去年冬天一天,10 歲的壯壯(化名)離家出走了。經過一整天的搜尋,家人在離家很遠的一個公園裏找到了孩子。一天多里,孩子沒吃沒喝,一直步行,幾近虛脱。被帶回家後,壯壯仍拒絕跟父母説話。沒有辦法,壯壯的媽媽只好帶着他做心理諮詢。
壯壯向徐磊敞開心扉:" 從小到大,我從來沒有得到媽媽的一句肯定和表揚,哪怕我在班級考了第一,我媽也會説‘你看誰誰誰考了年級第一,你跟人家差多遠?’這次我考了班級第 9 名,我媽開完家長會就説我還不如妹妹讓她省心,要把我送到奶奶家不管我了。"
壯壯説,自己已經盡力了,但是不管怎麼努力都趕不上媽媽的要求," 我離開這個家,這樣我媽就可以跟成績更好的妹妹開心地生活了。"
在另一間房裏,徐磊問壯壯媽媽:" 在你眼裏,壯壯真得很差勁嗎?" 壯壯媽媽邊哭邊説,壯壯很優秀,之前一直都是班級前三名,因為怕他驕傲自滿,所以就讓他跟學年前幾名的比。" 那孩子表現得好時,你讚揚過他嗎?"" 好了還用表揚?難道他不應該如此嗎?"
徐磊表示,家長總是以成年人的視角和標準看待孩子言行,卻沒有站在孩子當前階段的發展水平去衡量。孩子希望自己得到支持和理解,因為每一句鼓勵的話語,都會使他們信心百倍。相反,如果一味地用孩子的短處去比別人家孩子的長處,就會使孩子自卑、壓抑。那些脱口而出的差評就像一把鈍刀,磨去愛與温暖,這種無形的創傷將會深埋在孩子心裏,長久不能癒合。家長應該擅於發現孩子的長處,肯定他、誇讚他,即便在孩子做錯時,也要從整個事件中尋找出一點可貴之處,放大它、讚美它,給孩子以希望。教育孩子就像做一個三明治,上面是誇讚、下面是誇讚,中間夾一點建議和意見。
案例二:
" 你這輩子完了 "
被 " 定義 " 後孩子想到自殺
五年級的莉莉(化名)學習成績一直平平。" 你再這樣下去,肯定考不上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我花這麼多錢培養你,你怎麼對得起我?" 這是莉莉媽媽經常掛在嘴邊上的話。
一到考試之前,莉莉就不願説話,甚至連飯都咽不下去。後來,媽媽在莉莉的左手腕上發現了好幾道被刀片割傷的疤痕。不管怎麼追問傷疤的來歷,莉莉始終閉口不談。媽媽擔心莉莉出意外,就帶她做心理諮詢。
莉莉説:" 考試前我不敢去學校,考試後我不敢回家,我覺得自己將來是沒有出路的,想用小刀片結束自己的生命,可是劃了幾次,又覺得很恐怖 "。
為什麼要説女兒 " 將來完了 ",莉莉媽媽告訴徐磊,她就是想告訴女兒沒有知識、沒有學歷的後果是什麼,想以此激勵她能發奮努力。
徐磊説,家長説 " 孩子傻、笨、啥也不是、你這輩子完了、你不會有出息了 ",是在孩子心裏做出最嚴厲的判決。這些無情的話將他們變成了家庭或學校的 " 另類 ",是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心靈世界也會變得一片灰暗。一些孩子確實在學業上沒有優勢,但家長不能只從這一方面就否定孩子人生,也許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找到好的學習方法,也許是還未真正發現他們所感興趣的或適合去做的事情。這就需要家長、老師和學生一起尋找,待打開這座大門,孩子們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徐磊表示,除此之外,有的家長還把 " 寫不完作業就別玩、別吃飯 " 這樣的話掛在嘴上,很多孩子便用磨蹭、不吃飯、不上課等方式與家長 " 對抗 "。為何要這麼做?孩子的解釋是 " 寫完這樣,還有那樣,做完一樣,還有兩樣 ……"。有的家長還喜歡這樣的苦情話:"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 ",這一席話讓孩子覺得玩一會都有負罪感,只要此時此刻沒有學習就開始自責,父母的愛成了沉重的負擔。
對話的前提是有感情地溝通
哈爾濱市松北實驗小學校長、黨支部書記李秀麗表示,教育無小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人生導師。孩子的世界清澈而又脆弱,家長對孩子隨意批評、否定,甚至經常指責,會使孩子喪失自尊心和自信心,會將 " 很笨 "" 很差 " 這種標籤幾經反覆固定下來,形成一種心理暗示,自然而然形成自卑心理、孤僻性格。
李秀麗説,長此以往,孩子一方面容易膽怯、心情壓抑,另一方面還會產生對他人、對社會的報復心理,甚至是極端行為。
李秀麗説,現在二孩家庭越來越多,父母把精力、關注點放在二孩身上,對弟弟妹妹的優點進行誇耀,這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家長要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多與孩子交流,多給孩子以陪伴、關懷和鼓勵,傾聽他們的小秘密,尊重他們正確的喜好和選擇。要與他們成為朋友,要像醫生一樣多對孩子 " 望、聞、問、切 ",及時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當家長俯下身,放下架子,以平等身份走近孩子,與他們真誠地交流探討對生活中一些事情的看法時,就會發現孩子的世界裏,一定容得下父母所有的不易,也從不計較你與 " 別人家的爸爸媽媽 " 的差距。
編輯 高健
值班主編 尤曉海
【來源:ZAKER哈爾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