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李玫瑾:砸錢報3類興趣班基本沒用,“動靜結合”效果好,醒悟吧

由 端木泰華 發佈於 健康

某公眾號曾蒐集了千餘條有關興趣班的問答,統計數據顯示,有15.97%的孩子對父母安排上興趣班表示“十分不滿”,有24.5%的孩子答案是“略有不滿”。

某公眾號曾蒐集了千餘條有關興趣班的問答,統計數據顯示,有15.97%的孩子對父母安排上興趣班表示“十分不滿”,有24.5%的孩子答案是“略有不滿”。

被父母逼着去上興趣班,成為很多孩子童年的真實寫照。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絞盡腦汁把孩子塞進興趣班,“全面撒網,重點培養”,無形中給孩子增添了許多負擔。

李玫瑾教授卻一針見血地指出,有3類興趣班基本沒用,父母不要再燒錢給還報了,小心賠了夫人又折兵!

我此前有位同事,在37歲那年生下了一個千金,算是“老來得女”,寵愛異常。兩口子結婚多年,攢下了還算豐厚的家底,自從女兒出生後就開啓了“重點培養”之路,旁人看着都累。

她女兒在上幼兒園的時候,為了培養她優雅的氣質,就相繼報了舞蹈班和繪畫班,小傢伙學得有模有樣,這讓父母感到很欣慰。

孩子進入一年級後,同事發現孩子在英語上“挺吃虧”,又報了英語補習班。為了提高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又相繼報了編程班和口才班。

“小豆包”的興趣班一下子猛增到5個,課外時間統籌規劃也有撞車的時候,基本上是出了校園直奔興趣班,這讓孩子苦不堪言。

半學期下來,孩子成績居於中游,並沒有取得父母期待的成績不説,個頭好像還沒咋長。

班主任都和家長強調了,“一年級正是培養學習習慣,適應校園環境的關鍵期,報那麼多興趣班,等於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班主任都和家長強調了,“一年級正是培養學習習慣,適應校園環境的關鍵期,報那麼多興趣班,等於 撿了芝麻丟了西瓜,得不償失”。

進入到下學期,同事兩口子痛定思痛,什麼“天才班”“大班”全都退掉了,尊重女兒意見只保留了一個舞蹈班,學習之餘跳跳舞,孩子不但成績上來了,整個人也變得活潑開朗,還競選上了班級的文藝委員。

“早知如此,我可不會逼着孩子學這學那的……”好在同事及時調轉了方向,亡羊補牢猶未晚也。

李玫瑾教授對於家庭育兒有着深刻的見解,有3類興趣班砸錢也沒用,基本上收效甚微,為人父母者別盲目攀比,該醒悟了。

第一種:所謂的“天才班”不要去

在教育焦慮普遍蔓延的當下,父母一聽到“天才”、“神童”就會顯得很激動。一些興趣班和辦學機構,恰恰抓住了廣大家長的心理,打出了“天才班”的旗號,吸引眾多家長帶着孩子前往。

心平氣和地想一想,如果天才都可以“複製”的話,那麼這一個班級就會產生多少神童呢?這樣的興趣班大多是噱頭大於實質,甚至涉及到虛假宣傳,不足為信。

不付出艱苦的努力,天賦異稟的孩子也會淪為“方仲永”,父母擦亮雙眼,別被蠱惑了。

第二種:“名師大班”不要去

為了宣揚課堂效果,教育機構常常會邀請一些教育界的名校名師來授課,即便是“大班”也依然人頭攢動,加上一些商家採取的“飢餓營銷”方法,不少家長對此趨之若鶩。

大幫哄的效果其實並不理想,孩子只是看到了名師的真容而已,並沒有得到有針對性的輔導。而且班級人數太多,也會影響到課堂效果,老師是好老師,聽課效果如何真不敢保證。

第三種:師資不明的興趣班不要去

一些興趣班打出了“精品小班”、“獨家授課”的名號來吸引人,能用相對經濟的價格僱傭到“專用老師”,家長可能會感到“撿到便宜”,從而忽略了對教師資質的考察。

教師是否具備真才實學,教學功力是否深厚,甚至有沒有教師資質都存疑,這樣的興趣班,不報也罷。

李玫瑾老師並不是説“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報興趣班有必要,但是要懂得篩選。

在這方面,她的意見很中肯:一星期選擇兩個最合適的興趣班,一動一靜,其他時間留給孩子去玩耍。

在這方面,她的意見很中肯:一星期選擇兩個最合適的興趣班,一動一靜,其他時間留給孩子去玩耍。

“一靜”很好理解,諸如書法、手工、繪畫等,這類興趣班能拓展孩子的興趣愛好,長大後進能養家餬口,退能修身養性,提高了孩子審美能力,也能提升幸福指數。

“一動”,指的是讓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打籃排球、跳繩、游泳、騎行都可選擇。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孩子,身體素質更高,也有助於他開朗堅韌性格的養成。

★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大人在做決定時應充分考慮孩子的意見,強扭的瓜不甜。

★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來選擇,複雜程度超出孩子能力範圍的,果斷放棄。對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培養,不是過分苛刻,把握好尺度。

★父母可多多參與孩子的興趣愛好,比如打籃球,而不是隻動嘴不參與,不能僅僅當個“車伕”。

★比起賽馬、高爾夫、航海這樣花費不菲的興趣班,陪伴彷彿更重要一些,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量力而行就好。

★父母要學會統籌兼顧,做好時間管理大師,讓孩子能夠勞逸結合。還可以爸爸負責理科與運動,媽媽負責文科與文藝,合理分工,通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