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乾貨!楊式太極拳的拳架姿勢與內功勁法

一、拳架姿勢説明

拳架姿勢是指人的形體在完成預定動作時所做的運動變化。初學者練拳,首先要明確軀幹、四肢的運動趨向和定式姿態,爭取做到準確適度。以下舉例説明:

全是乾貨!楊式太極拳的拳架姿勢與內功勁法

(一)由拳變掌時,五指自然平伸,掌心舒展微凹。

(二)由掌變拳時,四指自然蜷曲,指尖貼於掌心,拇指扣在食指、中指第二指骨上。拳不要握緊,拳心要留有餘隙。

(三)由掌變勾手時,手心朝下,指尖自然下垂捏攏。

(四)手內旋時,以肘為軸,拇指朝手心所在的方向旋轉。

(五)手外旋時,以肘為軸,拇指朝手背所在的方向旋轉。

凡此種種皆屬於拳架姿勢的內容,因為它顯露於外,通過觀察模仿便可學會,故不贅述。

二、內功勁法説明

練習楊式太極拳的套路時,姿勢的轉換除了四肢、軀幹所處的位置發生變化之外,充盈於姿勢之中的內功勁法,也要相應地隨之調整才能符合楊式太極拳內外相合的拳理要求,做到周身一家。

全是乾貨!楊式太極拳的拳架姿勢與內功勁法

構成太極拳內功勁法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內氣:是構成太極拳內勁的一大要素。是通過長期盤練拳架、以意引導太極拳內勁的一大內在氣質,它佈散於全身,服從於意念的調遣,與呼吸無關。體內的聚散、圓轉、升降等變化皆由內氣的不同動盪方式而產生。

(二)內勁:是通過太極拳的內功訓練而形成的神、意、氣之化合物,它可以隨着形體動作的開合在體內渾灝流行,並能根據揉手、散打的需要向身外輸送,並直接作用於對方身上的一種靈動變化的勁力。

(三)勁源:位於背部兩肩腳骨下角連線正中,是控制內勁集散之所。

(四)身中垂直線:人體正中直線向下垂落的一條意識線,運用時可隨意伸縮,向上收縮可提至胸間,向下延伸可直達腳底,還可根據動作的需要向前後左右運行。

(五)三道氣圈:內氣隨着身中垂直線向下延伸而逐漸向肩、腰、胯的周圍均勻地散開,形成直徑約一米左右的氣圈,肩圈、胯圈的大小相同,腰圈略小。

(六)身如古鐘:如將身體比喻為一座古鐘,則鍾蒂為頸項;鐘頂為肩圈,鐘頂以下五分之四處為腰圈,鐘口為胯圈。中心垂直線為鍾繩,鍾錘系在中心垂直線的下端,鍾錘可在鐘口內向前、後、左、右直襬。

(七)三關:指人體背後的尾閭關、夾脊關和玉枕關。尾閭關位於脊椎骨的最下段,上連骶骨,下端遊離,在肛門的後上方。夾脊關在背部,俯卧時正當兩肘尖連線正中處。玉枕關恰在人仰卧後的頭部着枕處。內氣自下而上沿三關向前上方升騰,帶動上體緩緩前俯時為長三關。內氣自上而下沿三關向尾間沉落時,帶動上體緩緩豎直為豎三關。在後面的意氣走向説明中會經常出現“三關一長”、“三關一豎”的字樣。內氣沿三關短暫地前移後立即消散即為三關一長,內氣沿三關短暫地下落後立即消散即為三關一豎。三關豎起多是在三關側長的基礎上進行的。

(八)兩足間的着意點:在盤拳架時,伴隨着動作的運行,意念在兩足開立的狀態下,要有相對穩定的落點。把兩足間的直線距離分做四段五點,便是意念下行時的着意之處。五點的具體位置是:前足為第一點,後足為第五點,兩足正中為第三點,第一至第三點之中為第二點,第三至第五點之中為第四點。

當意念有了着落之後,便可密切地配合形體動作,保持周身舒適圓活。如在做弓步時,意念落於第二點處,便可使前腿不僵;在做虛步時,意念落於第四點處,就能使後腿不滯。立身中正時,意念落於第三點處,周身內外便會不偏不倚、松靜自然。

(九)眼神:太極拳的眼神是結合意氣的集散,在身體姿勢的配合下,通過視線所及處的轉化來體現內在精神、氣勢的一種方式。

眼神的運用要配合着形體動作和意氣走向的一開一合而一收一放,使周身內外上下皆一致,神、意、氣相合。需要説明的是,眼神的收斂、展放與眼睛本身的睜大、眯小無關,而是體現在視線所及的軌跡上,以意領氣向前延伸和向回含收的運行變化。當眼神向前延伸時,要將眼中的內氣從兩眼的外角鬆弛地放射出去;回收時是將放出的眼氣由茫然一片的視野中漸漸向中間聚攏,再由眼部正中盡收眼底。經常進行這種一開一合的眼神鍛鍊,可以補充眼部的營養成分,對提高兩眼的視力、煥發雙眼的神采會大有裨益。

(十)八種勁別:即掤、捋、擠、按、採、挒、肘、靠。每種勁都有其特定的含義與功用,且又與別種勁相互聯繫、依賴並存而發揮功用。

全是乾貨!楊式太極拳的拳架姿勢與內功勁法

在練習拳架中,要使這八種勁有機地穿插結合,才能針對姿勢的需要提供圓滿無虧的、內在的資助力。同時,拳架的姿勢運行、轉換得自然合度才便於太極拳內勁施用得順達便利。

1.掤勁:肩、腰、胯三道氣圈平行向外鬆散開去,內氣沿身中垂直線直落腳底,隨即由腳而腿而腰向上升騰,使之周身形成一股自下而上、由內而外、不露形跡的松張之力。出棚勁時,常伴隨着按、擠內勁同時催發。

2 .捋勁:內氣沿肩圈向身前圓散而出,眼神呈展開的扇面形向前平視忿隨即以意領氣將散出之內氣自前而後收回肩圈之中,並經胸前吞向背後。經兩臂捋回的內氣要經兩肘尖向身體兩側後方消散。要有在一隻剛好容身的大氣球中用後背向氣球內壁偎靠之意,後捋之勁便會油然而出。捋勁常常伴隨着探挒內勁同時發出。

3.擠勁:內氣沿身中垂直線直落腳底,催動肩、腰、胯三道氣圈平行向外鬆散,直至三道氣圈的前緣疊壘成一個平面。發擠勁時即調動內氣形成的這個平面由後向前做短暫的平直衝撞,其間多伴隨着按、棚內勁同時催發。

4.按勁:內氣沿肩圈圓散到手上,雙手平展,有輕扶在一物體邊緣上側之意。隨後內氣沿三關向前上方升騰而起。周身不得僵聚。出按勁時,常伴隨着擠、棚內勁同時催發。

5.採勁:內氣由勁源催發至手上後從中指根部向前通出,隨即以意領氣,周身意氣向後下方突然沉墜。採勁常伴隨着挒、捋內勁同時運用。

6.挒勁:內氣沿身中垂直線落至尾間,肩、腰、胯三道氣圈上下呼應成一垂直軸,隨即內氣由勁源催發至手上後從中指根部向前通出,眼神、意念相繼向內氣通出之處彙集;而後隨着內氣沿垂直軸呈螺旋形潛轉並由內而外催達至手上,周身意氣內外相合,向左或右平旋運行。挒勁常伴隨捋將內勁同時使用。

7.肘勁:內氣由勁源催發至肘端,並沿肘尖所指的方向繼續向身外通出,多作為援助力配合手部的動作而起作用。肘勁根據動作的需要向側前方或側後方發出,且總是與靠勁結合使用。

8.靠勁:內氣由勁源催發至肩或背部,而後根據動作的需要向側前或側後方通出,靠勁多與肘勁相結合,作為援助力配合手部的動作而起作用。需要説明的是,當肘勁向左前方發出時,靠勁即向右前方發,二者凝聚合一同時催發。

全是乾貨!楊式太極拳的拳架姿勢與內功勁法

(十一)八種勁的混合運用方法:

綜上所述,八種勁體現在姿勢中的走向是迥然相異的。棚是向前上方棚起;按是向前下方按落;擠是平直向前擠出;肘、靠是作用於側前、側後方;採是向後下方採落;挒是自內而外呈螺旋形向左或右擰旋發出;捋是由前向後直線捋回。

在熟練地掌握了上述單一勁法之後,演練拳架時應有針對性地將幾種勁混合在一起,使之在姿勢動作中愈趨明顯地體現出來。如將棚、按、擠勁混合時,可先按照上述單一勁法的要求逐一練習,而後逐漸縮短各種勁法相隔的時間,直至三種勁法在一瞬間交融在一起,同時通達於手上向前發出。在棚、按、擠勁混合運用時,要用平直的擠勁督促着上朋、下按之勁,使之渾然形成垂直的摺扇狀向前發出。當採、挒、捋勁混合運用時,要用直線向後的捋勁帶動採挒內勁向身體的側後方引發。肘靠內勁的混合運用,多在發出棚、按、擠或採、挒、捋混合內勁之後,肘靠勁混合成平行的摺扇形向側前或側後方發出。

當練至功深時,各種勁法皆融於身手之間,可以隨時隨地隨心所欲地支配各種勁法貫穿於套路的演練和揉手中,達到“棚捋擠按皆非似”、“妙手一招一太極”的高超境界。另外,需要一提的是,除了八種勁別之外,還有一種被打人另冊的踏勁,與八種勁相較,踏勁運用的機會要少一些,且容易與按、採之勁相混,但也並非是可有可無的一種勁。發踏勁時,內勁由勁源松沉至手上,手心朝下如虛含着一小氣球,要與足之踏地相仿,促使手中的氣球沉穩地垂直向下松落,周身切忌緊張用力。在向下踏落的過程中,手中的氣球有微微向前滾動之意所發出的勁為踏按勁,相反有微微向後滾動之意所發出的勁為踏踩勁。

上述內容均屬於內功勁法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拳架姿勢在外而內功勁法在內,太極拳便是由此內外相合才產生的一種拳術,二者缺一便不成其為太極拳。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307 字。

轉載請註明: 全是乾貨!楊式太極拳的拳架姿勢與內功勁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