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師文靜
在社交平台隨便翻翻,都可以輕易看到形形色色的萌娃照片和視頻。但是,在我們分享任何有關孩子的內容之前,是否曾想過這其中包含了哪些孩子的重要信息?又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在近日出版的《曬娃請三思:數字時代的兒童隱私保護》一書中,新罕布什爾大學法學學者、哈佛大學互聯網與社會研究中心研究員莉亞·普朗科特引領我們一同審視了自己習以為常卻可能欠缺思忖的曬娃行為,剖析了其可能引發的眾多風險。
一張幼兒的照、幾條記錄學校生活的推文、一段家庭日常的短視頻……這些司空見慣的曬娃內容,都可能會包含孩子的相貌、年齡、名字、學校、住址、家庭成員等重要信息,雖然我們有時會默認“觀眾”都是可靠的親朋好友,但事實上,這些內容後續的傳播途徑卻是未知的。一但在某一環節中被“有心人”所盯上,孩子就可能被無端捲入各類麻煩,乃至身份盜用等種種罪惡。
普朗科特在《曬娃請三思》中説:“通過數字技術,我們讓外面的世界闖入我們的私密空間。我們讓孩子們的個人數據隨處漫遊……在孩子們探索人生的初始階段,我們親手將噩夢引入了家門。”
除了一些日常的曬娃之舉,普朗科特在《曬娃請三思》中也提醒我們關注為了獲取經濟收益而實施的“商業曬娃”行為。成年人為了迎合觀眾們的興趣或需求,以吸引更多的點贊、評論或是“打賞”,可能會要求孩子展現出不那麼真實的一面,比如故作搞笑,或扮成熟的“人設”等。而有時候,家長等成年人或許出於一時的“吐槽”或是“逗樂”心態,會輕易曬出孩子的一些“黑歷史”,這會不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以及他們對於家長或其他成年人的信任感?
針對以上問題,作為法學學者、具備豐富青少年案件辯護經驗的律師和一位母親,普朗科特並非簡單地將數字技術“妖魔化”以“恐嚇”讀者終止此類做法,而是結合眾多現實中的例子,呼籲成年人審視自身的行為,思考我們的日常實踐如何影響了孩子的隱私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