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外甥回家質問舅舅“我舅媽呢”,舅舅裹緊被子沉默不語:我好難!

由 不新伏 發佈於 健康

隨着孩子漸漸長大,他們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將會變得越來越強烈。與此同時,他們也會向周圍的人提出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問題,讓人摸不着頭腦的同時又覺得忍俊不禁。

前段時間,一位寶媽在社交平台上上傳的視頻火了。視頻裏的小男孩化身為“好奇寶寶”,問單身未婚的舅舅舅媽到底在哪裏,剛起牀的舅舅聽到外甥的這句靈魂質問,愣了好幾秒都沒有回過神了,反應過來之後,舅舅用被子捂着臉,有些尷尬地笑了,看來是真的不是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最後只好留給外甥一個孤獨的背影。

看完這段視頻之後,網友們都表示小男孩的童言童語真的是太可愛了:

網友A:這個問題傷害性極大,侮辱性也極強,小朋友小心你過年沒有壓歲錢哈哈哈。

網友B:舅舅表示:別問我我只是個工具人我啥也不知道。

網友C:我外甥説,你啥時候能給我整個姨父回來,我侄女説,我姑父在哪?

其實,相信很多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尤其是2-6歲的孩子,每天都會向家長密集地提問,哪怕是睡覺了也不停止。也正是因為孩子提問的次數太頻繁,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提問時,雖然心裏有點不耐煩,但還是會詳細地給孩子解釋清楚。當然,家長需要弄清楚的一點是,面對孩子不同類型的提問,可以根據不同的方式進行應答。

一般説來,孩子的大多數問題,都不是“求知型”的,主要分為以下這三類:尋求關注型、試探型和表達情緒型。尋求關注型的問題,你的答案和解釋對於孩子來説其實並不重要,如果孩子總是反反覆覆地問你同一個沒有實質性的問題,那麼就證明,他是想要得到你的關注,而不是真的求知。

而試探型的表達情緒型的問題,比如説孩子問你:“我為什麼要上學?”這種類型的問題,問題背後表達的是孩子的抗拒心理以及不開心的情緒。在這個時候,家長要弄明白孩子背後真正想要表達的是什麼,而不是一味地跟孩子講道理,只有如此,孩子才不會鬧脾氣。

因為上述三種問題都不是屬於求知型的,所以家長在回答問題的時候,應該更注重的是回應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感到自己被重視,而不是隻拋給孩子一個冷冰冰的答案。

當然,如果孩子問了一些特別有趣的問題,家長也可抓住這個機會,跟孩子進行互動,引導孩子自己去思索答案,以此來提升孩子的認知層面,換句話説,也就是讓孩子自我生成答案。主要步驟分為三步:第一步先是給予孩子一定的提示,讓他對問題有個初步的瞭解。第二步是通過反問,引導孩子自己找尋答案。第三步是讓孩子把線索串聯起來,得到真正的答案。經過多次嘗試之後,孩子就能夠慢慢地學會獨立思考了。

有人説,孩子是天生的“提問家”,他們的問題可能稀奇古怪,但是卻與求知慾與好奇心息息相關。因此,家長如何回答孩子的問題,就成為了是否能夠鍛鍊孩子思維的一個關鍵點。如果家長願意陪孩子探尋問題背後的答案,那麼相信孩子的認知層面肯定會提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