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這幾個習慣,正把孩子推向玩手機!

説到手機、電腦、電視等電子產品,很多家長真是又愛又恨,還有不少人把它當成洪水猛獸。甚至出現不少拿父母手機看直播、打賞主播、玩遊戲、購買遊戲裝備的新聞。
經常玩電子產品,不僅會對於孩子的視力帶來影響,長期使用手機,還將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心理健康。研究還發現,長期玩手機的孩子普遍呈現不愛社交、不合羣、冷漠等特徵。
孩子玩手機成癮,那一定是家長的“鍋”——必然是家庭教育出了問題。綜合我的觀察,小秋認為,家長的一些錯誤教育習慣,正一步一步把孩子推向電子產品的懷抱!
(一)把手機當懲罰

“聽話就允許你玩手機。”

“你再不乖,就不許玩手機。”

類似這樣的對話,你覺得耳熟嗎?是的,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我們作為家長經常熱衷於把手機、電視等電子產品當成懲罰的手段。

首先,孩子為什麼喜歡玩手機?因為,手機很好玩!

並不是我故意要講段子。事實是,幾乎所有的電視節目、短視頻、遊戲,都巧妙利用了人的大腦運行規律和心理特徵,抓住人的眼球,吸引你的注意,從而消滅你的時間。在好玩的電子產品、娛樂工具面前,許許多多成年人都抵擋不了,敗下陣來,成了手機黨、低頭族。既然成年人都難以抗拒,更何況是孩子呢!

你一定聽過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兩個彼此相愛的未婚男女青年,受到父母的強烈干涉和反對,這不僅沒有拆散他們,反而讓他們彼此更加相愛。這和我們國內的“梁祝”幾乎一模一樣。可以説,幾乎所有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都是遭到家庭、社會的不理解和反對的。

心理學家發現,當人們被剝奪了某項權力,或者自由受到限制時,人們會產生強烈的不愉快感。為了減弱或消除這種感覺,人們往往會反其道而行之。父母越是干涉孩子,孩子就越有可能跟父母對着幹。

這種有趣的行為模式,心理學家把它叫做“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也叫“禁果效應”。

越是得不到的東西,就越吸引人。父母把玩手機當成一種懲罰,反而會強化孩子想玩手機的迫切心理。

(二)把手機當獎賞

既然不能把手機當成一種懲罰,有些家長就會想,那麼我就反其道而行之——孩子要是聽話,就把玩手機當成一種獎賞。行不行呢?

試想,我們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在工作崗位上表現好,單位給咱們評個先,發一些獎品,甚至獎金。在單位獎勵的邏輯和我們接受表彰的認知來看,榮譽、獎品、獎金都是美好的代名詞。

管理學有一個假設——我們都是“理性的經濟人”,即所有人追求的目標都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獎賞等於肯定,等於是對自己有利的標的。不少父母在與孩子互動過程中,如果經常把“玩手機”當成一種獎賞的標的物。

這種教育習慣,肯定會給孩子“玩手機是特別美好的事情”這一明確的暗示,也會引導孩子強化對“玩手機”的追求和嚮往。

手機本來就這麼有魔力。如果把手機與“獎賞”劃上等號,手機就在它本身吸引力的基礎上翻倍了,更有魔力了。

孩子的認知是連續的。一旦孩子心中建立了這樣的認知模型,形成這種觀念,今後家長如果想禁止孩子玩手機,或者減少孩子玩手機的時間,消除孩子對手機的慾望,就勢必會難上加難了。

(三)把手機當保姆
家長的這幾個習慣,正把孩子推向玩手機!
家長的這幾個習慣,正把孩子推向玩手機!

我經常在商場裏看到一些孩子玩手機。而他們的家長則正在旁邊試衣服、或者聊天。

我也經常在飯店看到孩子玩手機。孩子吃完後,為了不讓他們“搗亂”,家長順手把手機塞給了孩子,讓他己去看。然後,自己轉過頭繼續跟朋友喝酒、吃飯、聊天。

更有甚者,春光明媚、温度適宜的節假日。在風景怡人的公園裏,不少孩子正在騎車、追逐、放風箏。可是,草地上卻有一些孩子在玩手機。這個孩子沒有跟其他孩子打成一片,也完全看不見周圍的風景。

我不禁想,他的內心是多麼荒涼、多麼寂寞、多麼空虛啊!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愛玩手機,問題還是出在家長身上。

“爸爸媽媽,跟我玩吧!”“去去去,手機給你,自己玩去!”

是家長把手機當成了自己的替身。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可能感到特別疲憊。此時,如果孩子想跟父母有所交流,父母把手機(平板)上打開動畫片、遊戲,塞進孩子手裏,自己可以安靜地做家務,或者葛優躺,甚至刷朋友圈,看短視頻。

是家長把手機當成看孩子的保姆,當成了讓孩子安靜下來的安慰劑。有的家長看到孩子哭鬧不好哄,就把手機拿出來充當電子保姆。

長此以往,孩子一玩就是幾個小時,不給玩就開始大鬧。

(四)解決之道

有朋友問我:小秋,有什麼辦法讓孩子不玩手機嗎?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有辦法!

小秋曾教過大家如何設置家長模式,讓孩子能夠用手機。但那只是術的層面,真正要讓孩子與手機等電子產品共處,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個人認為,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

父母以身作則。控制好自己刷手機的時間,不做低頭族。(這一點很難,我説了大家也不一定能做到,所以我就不贅述了)

創設親子互動。園子裏如果不種花,就肯定會長草。孩子的生活空間狹窄,“學校、家”兩點一線,生活平淡且乏味,沒有新鮮感。

在孩子的閒暇時間裏,如果不妨設計一些有吸引力、有參與感、有教育價值的親子活動;不妨多帶孩子一起出去運動,一起散散步、聊聊天,從手機的“魔爪”中奪回孩子。

正確使用手機。電子產品是雙刃劍,用好了是工具,能夠“如虎添翼”;用不好就是毒品,將會成為“童年的鴉片”。手機既可以是用來娛樂的工具,但更是用來學習的工具。

我特別不贊同某些公眾號建議的方法。我認為既然繞不開、躲不過,不如教他們通過手機來學習,而不是用手機來看視頻、玩遊戲,從而擴展了孩子的視野,填補孩子內心的空虛和寂寞。

(本文僅以手機為例,其他電子產品,請家長朋友們舉一反三!)

總編輯丨亦小秋

校   對丨曉   白

編   輯丨七   七   

【來源:長沙教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01 字。

轉載請註明: 家長的這幾個習慣,正把孩子推向玩手機!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