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有人狂誇你孩子聰明可咋辦?

由 宮繼梅 發佈於 健康

其實習慣性説謊也分兩類,一類是家教過於嚴厲,要求太高,對小事加以指責,可能會造成一些孩子為了逃避懲罰而説謊,這叫“避罰型説謊強迫症”。

但還有一類“求贊型説謊強迫症”(之前命名為自戀型説謊強迫症),更容易出現在另一種家庭:無意識的自戀型家庭。

據我觀察,這種家庭通常對説謊者並不嚴厲,反而在道德上很寬容,甚至沒有底線。 這種家庭中通常有一對父母或者其中一人(家庭主導者)從小就過度吹捧、誇讚自己的孩子。由於孩子來自他/她的基因,所以這種對自家孩子的迷戀其實是出於該成年人的自戀。

這種自戀行為就像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虛幻的倒影,每天圍着倒影跳舞:“寶貝瞧,你有多完美,媽媽/爸爸太驕傲了。”

這會讓孩子從小從父母那裏獲得大量的情緒快感,如上癮般欲罷不能,以後也會通過説謊去從家長及別人那裏竊取這種快感。 當孩子接觸其他小朋友或者上學後,內心其實會隱隱沒有安全感:父母若發現他並不是那麼特別的話是不是會失望,會收回情緒供養?

所以孩子自發地想拼命維持倒影。換言之,孩子也認為自己的“完美”是父母的驕傲,覺得肩負重任,不能打破父母的這種自戀光環。

總而言之,我認為成年人不能一味無原則地把孩子當天才誇,這不僅可能破壞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性格,甚至可能對人格造成不利影響。

當時有個別留言不同意我的觀點,大意説:“中國人就是不愛誇孩子,我還覺得我們誇太少了,應該多誇、猛誇。”

我覺得這位讀者沒理解兩點:一,誇是有個度的,二,怎麼誇大有學問。

是否把握了這兩點,造成的結果可能天壤之別,就像吃藥一樣,雖然是同一種藥,怎麼吃,吃多少,可能決定了它是毒藥還是良藥。

大家可能都看過下面這個斯坦福大學的實驗,我再引用資料介紹一下。

斯坦福大學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和她的團隊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關於誇獎的研究。其中有三組實驗是這樣的:研究人員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些拼圖任務。在第一輪中,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裏叫出一個孩子,看着TA進行拼圖。這一輪測試題目都比較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很好地拼出圖案。在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後,研究人員會單獨把分數告訴他,並進行誇獎。

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得到的是一句關於智商的誇獎,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於努力的誇獎,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隨後,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這時,孩子們可以從兩種難度不同的測試中選擇一種,並説明:較難的那種可以讓他們學到新知識,而另一種則是和上一輪相似的簡單測試。效果很快顯露。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此前被誇了“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但能學新知識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和此前一樣簡單的任務。

顯然,被誇獎“聰明“以後,這些孩子仿似有了偶像包袱,畏懼挑戰,因為他們害怕自己萬一沒做出來,會丟掉“聰明”的標籤,會被人視作“笨”。

在第三輪測試中,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這次測試很難,他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誇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的反應差別明顯。那些先前被誇獎努力的孩子,失敗後會歸結為自己還不夠努力。他們在測試過程中很投入,嘗試各種辦法,並且雖然失敗了,還是表達出了滿足感。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把失敗歸結為自己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過程中顯然更在意結果,在發現很難後就表現得緊張、焦慮、沮喪。

這個實驗最直接的結論是:為了孩子好,我們應該讚美孩子的努力、策略和選擇,而不要讚美那些TA無法把握的天賦

我之前看過一些正面管教的書,加上自己的觀察,結論正是如此。

我們可以誇孩子那些“他們可以後天努力的特質”,譬如:

你很勤奮”、“你很努力。”

“你是個很愛動腦筋的寶寶。”

你不怕困難和失敗。

“你很會挑顏色。”

你很注意觀察細節。

“你很有愛心。”

“你很會關心人。”

“你很會照顧自己健康。”

……

注意到這些特質的共性沒?

一,它們是誰都可以擁有的後天特質。你想不想努力?想不想動腦?……就看你怎麼做了。這暗示着你的價值在自己的掌控中,你的優點可以由自己創造。

二,這些特質很難量化和排名(不像選美,可以排個第一、第二)。有人比你努力,那麼你也可以更努力,但通常沒人會被認作是最努力的。

與之對應,我們不宜誇的方面都是一些先天的的特質,譬如:

“你很聰明。”

“你真漂亮。”

“你就是天才。”

“你反應真快。”

“我家寶寶看面相就是福氣好。”

“天生幸運兒”……

這些是每個人無法掌控的先天特質,只會讓被誇的孩子出現認知偏差,以為自己是特別的,和其他孩子都不一樣,是天選之子。一旦他們到了學校,在同齡人中間,發現自己在某些方面比不過別人,就會產生心理落差。

譬如一個從小被長輩誇聰明的孩子,到了學校裏發現有其他同學比自己聰明,或者和自己一樣聰明,就會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

他們會變得要不嫉妒比自己優秀的人;

要不消極、否定自己的價值;

要不退縮,逃避那些難的挑戰,來自欺欺人,以維持自己和父母心中的完美形象。

關於怎麼誇,我在自家5歲小AI身上就發現了明顯的對比。有時家裏四個老人圍着小AI一個人轉,各種讚美和吹捧是必然的。

小AI

在她兩三歲時,爺爺奶奶最喜歡做的一件事就是問她,狗怎麼叫啊?貓怎麼叫啊?羊怎麼叫啊?

她得意地模仿叫聲,他們就拍手大樂:“真聰明!”屢試不爽,每次都像第一次聽到那麼驚喜。

畢竟在自家人眼裏,孩子很容易看上去像“神童”。

前段時間,我發現AI有點兒偶像包袱。譬如5以內的算術題,她可以掰手指頭,比較熟練,便很喜歡大家考她。2+3等於幾?5!

但如果是超過5、需要她很慢才能得出結果、或者容易做錯的計算題,那麼就算有人考她,她也總是裝沒聽見,岔開話題。

我已經留意到她對誇獎的上癮。她迴避自己不擅長的、難的事,是怕挫折,怕自己顯得不那麼聰明,怕大人的情緒反饋不如她的期待。

留意到她這一點後,我就開始注意如何引導她。

但是,即便我已經很注意誇獎她的方式,有時也會脱口而出“聰明”這樣的詞;即便我把微信文章發給全家人,讓大家瞭解應該怎麼誇獎孩子,我也掌控不了外人是如何誇獎她的。

我倒不覺得這事值得焦慮,孩子的童年很長,一直處於動態改變中。我認為作為家長更核心的任務是:引導她正確理解那些天賦(聰明、漂亮)的本質意義

譬如漂亮。出門在外,難免會有許多人誇她漂亮,這是大部分孩子都會遇到的,有些是真實想法,有些是客套。

但孩子聽多了,可能會以漂亮來定義自己是誰。我認為這麼小的孩子太關注自己的長相,有那種包袱並不是好事。一方面,她可能對那些她自認為不如她漂亮的孩子,產生某種優越感,不利於交友。另一方面,任何天賦的東西都是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如果她以後遇到比她美的,可能會自卑、妒忌。

為了降低這種負面影響,我在她小時候就經常會對她説:AI確實是漂亮寶寶,但每個小朋友都很漂亮,對不對?

“世界上有各式各樣的漂亮,高一點、矮一點、胖點、瘦點,皮膚黑點、白點,眼睛大的,小的,漂亮沒有絕對的標準。”

“今天有人説你漂亮,或許明天有人説你醜,但在我心裏你都很漂亮。”

有時漂亮的孩子不一定能交到許多朋友,但性格好、可愛的孩子更受歡迎。

我希望,她打心底自信:“我是美的。”哪怕將來有人惡意評價長相,也不會干擾到她的自信。但同時她也要意識到,別人也是美的,有他們的美,這不是一個決定人價值或者可以拿來競爭的東西。

在她把這些意識深植心中以後,其實別人再怎麼誇,都不會有不好的影響。

前陣子給她選微信頭像,覺得嬰兒期一個像蠟筆小新的照片太逗了,雖然比平時照片醜許多,但非常有喜感。我就問她這個做頭像可不可以,她滿不在乎的一口答應。

現在若有人誇,她會開開心心地説,其他小朋友也漂亮。

她也很嘴甜,很會夸人,譬如看到視頻裏的小女孩,會説這個小妹妹太漂亮(可愛)了!

有人逗她,你漂亮還是媽媽漂亮?她會説,媽媽漂亮。

很多人覺得智力這東西是多多益善的,但現實中許多早慧的人卻未必過得好,更催悲的是那些沒有自知之明,自以為聰明的人。

家裏的老人在孩子做了一些對於她這年紀來説一點都不稀罕的事時,常常使勁誇讚,像發現了神童。

為了以免她太受影響,我經常會對她説的話:

“你挺聰明的,但也有很多小朋友比你聰明,對不對?”

“就算有些孩子不那麼聰明,他們也可能做的比你更好,因為對於最後的結果,有太多事情比聰明更重要了!比如TA是不是勤奮啊,是不是願意動腦子,是不是會觀察……”

“聰明是什麼?本來就是會變化的,如果你一直怕做難的題目,只挑簡單的,放棄動腦,就會慢慢變笨,而當你愛動腦筋、喜歡挑戰那些難的事,哪怕失敗了你也會越變越聰明。”

“比起聰明來,更重要的是動腦!哪怕你騎自行車,跑步,如果帶上腦子,也會做的更棒。”

現在,我和她下五子棋時,有時發現她下出一步讓我驚喜的棋,讓我意識到她在謀篇佈局……每當那時,我一般都會毫不吝嗇地誇她:“你真的很會動腦筋啊。

她現在也經常得意,自己會先琢磨一些事,然後向我求誇獎:“我是不是很會動腦?”

我覺得天賦(美貌、聰明、幸運)這東西彷彿白雪公主的蘋果,一面是好吃的,一面是有毒的。外表誘人,人人想擁有,但真有了未必是件幸事。

我以前寫過美貌,許多美人並沒有得到眾人以為她們可以輕易獲得的愛和幸福(可點擊閲讀)……特別在網絡時代以前,美貌是可以被掠奪的資源,但“變現”途徑卻只有通過名義上的愛情。

最近還看到媒體報道昔日“神童”魏永康38歲病逝,不禁感嘆許多知名“神童”最後結局都不好:精神疾病、自暴自棄、早逝……

還有所謂“幸運”,運氣最好的自然是彩票大獎得主,天降上億獎金。但早有人統計過,那些得獎者中大部分人的命運都像中了詛咒

反觀那些後天取得的東西,才是每個人切實可以把握的,多多益善。通過後天的特質得到的成功或者幸福,是明確有路徑可循的,是自己可以複製、重現、改進的,更不容易出現意外,這樣的人生也更穩當

來源:wapi

聲明:刊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jiahe20211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