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可以吃冰激凌麼?
這幾天的天是真熱,稍不留心都已經是30多度了,昨天下午我去接孩子放學,路過一個小商店門口,聽到一個四五歲的女孩用祈求的語氣問自己的媽媽。
就在我以為媽媽要讓可愛的女兒挑選一個冰激凌的時候,耳邊傳來了媽媽厭惡的語氣:吃什麼吃,冰激凌這麼涼,萬一吃生病了,還要花錢看病吃藥,你可別給我添麻煩了。
短短几句話,把我跟我兒子都給聽得一愣一愣的。
聽到這對母女的對話,我一下子想到了之前的一個95後的小同事,那個小女孩特別喜歡吃冰激凌,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不光夏天要吃,大冬天的也總是時不時的來上一個,最誇張的是,有一次她來着例假 也要吃冰激凌。
一開始我們都覺得這個女孩太不正常了,一點也不愛惜自己,後來才知道,原來小女孩小時候特別想吃冰激凌,可是媽媽卻總是用各種理由來拒絕。
最終,冰激凌成了小女孩心中的一個遺憾,變成了一個執念,長大之後自己賺錢了,小女孩就開始瘋狂地吃冰激凌,甚至把自己家裏的冰箱全都塞上滿滿的冰激凌,就是為了彌補小時候的缺憾。
確實現在有很多人特別注重養生,覺得小孩子脾胃虛弱,不能吃太多寒涼的東西,各種飲料冰激凌也是堅決不能給孩子喝。
説到這我就想到我的一個朋友,他家的孩子從出生到上幼兒園,從來沒有喝過除了白開水以外的任何飲料。
一次偶然的機會,這個5歲多的孩子喝了一次碳酸飲料,從此就一發不可收拾,跟着大人一起去外面吃飯,只要看到有賣飲料的,就哭天喊地非要喝, 偶爾發現家裏有喝剩下的半瓶飲料,就算是自己喝撐了,也要強行把飲料灌下去。
孩子這麼痴迷飲料的原因,就是因為小時候媽媽對孩子控制的過於嚴格,壓制了孩子去嘗試這些所謂的垃圾食品的慾望,以致於孩子得到機會之後就開始報復性的暴飲暴食。
心理學上有一種效應叫做“潘多拉效應”。
在古希臘神話中,宙斯給女孩潘多拉一個盒子,並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可是,宙斯的告誡反倒激起潘多拉不可遏制的好奇和探究慾望。於是在某一天,她不顧一切地打開了盒子,結果,所有的罪惡都跑到了人間。
簡單來説,就是越禁止,就越能激起人的渴望。
就比如冰激凌,碳酸飲料,薯片,漢堡這一類型的食物,很多家長提起來的時候都是如洪水猛獸一般,認為這些都屬於垃圾食品,不僅會影響孩子身體健康,導致孩子出現腸胃疾病,常吃這些東西還容易引發兒童肥胖,對孩子來説百害而無一利。
但是隨着孩子逐漸長大,你就會發現,我們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是好奇,越是不讓吃,孩子就越是想嚐嚐這些東西的味道。
而且一旦讓孩子得到機會,就會出現像我朋友家孩子那樣的,想盡各種辦法去吃,甚至不惜把自己吃到撐。
這就不單單是想吃了,而是因為慾望被壓抑得太久,而形成的一種病態的心理。
戚薇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説過,自己小時候特別喜歡小白鞋,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擁有一雙小白鞋,可是戚薇的媽媽説什麼也不給她買,這就成了戚薇心理的一個大黑洞,她從小就發誓,以後自己有錢了,要買好多好多雙小白鞋。
現在的戚薇他做到了,不僅實現了經濟獨立,還實現了小時候許下的願望,擁有了無數雙的小白鞋,戚薇説,其實有些鞋同款的她都有好幾雙了,但是每次看到還是會忍不住想買。
這就是典型的潘多拉效應帶來的負面心理。
那麼在説回吃冰激凌的話題,當孩子提出“我想吃冰激凌”或者詢問家長“我可以吃冰激凌嗎?”這個時候家長應該怎麼回答比較好呢?
在這裏,我把我用在小奶油身上的方法分享給大家。
第一:尊重孩子想吃的需求對於孩子想吃某種零食,或者想喝某種飲料,我從來不會直接拒絕孩子。
對於孩子的想法我會表示理解,而且我會尊重孩子想吃的這個需求,但是我會把這些東西存在的問題,以及裏面添加的一些不良添加劑,包括食用之後會給身體造成什麼樣的危害,都提前講給孩子。
注意,這不是威脅,是解釋説明,包括帶孩子去超市的時候,我也會教孩子去看成分表,讓孩子瞭解食物的各種原料和添加劑。
第二:跟孩子約定好數量冰激凌,棒棒糖,巧克力,這些都是小孩子喜歡吃的東西。
你要做到完全禁止其實是不現實的,所以我的原則就是:只要你想吃,都可以吃,但是要約定好吃的數量,比如,棒棒糖每天最多可以吃一根,巧克力,每天最多吃兩小塊。
孩子就是這樣,你越是禁止孩子越是想要,但是當你明確告訴孩子:沒問題,可以吃的時候,孩子想吃的慾望反而不那麼強烈了。
第三:鼓勵孩子少吃點,吃好點孩子吃零食的事情,我的觀點是堵不如疏。
與其你嚴防死守不讓孩子吃,不讓孩子喝,不如你去幫孩子選一些有品質和質量保證的零食,既能滿足孩子的口欲之歡,又能保證孩子吃的健康放心。
所以在孩子提出想吃冰激凌或者零食的時候,我都會跟孩子説:可以,沒問題,你想吃什麼都可以告訴媽媽,媽媽可以帶你去超市裏,我們一起採購有質量保障的東西,咱們儘量不買那些街邊小攤上的三無產品。
有句話説得好:吃過百味的孩子不會只惦記糖果,見過世界的孩子也不會只計較眼前的一塊餅乾。
所以真正的對孩子好,並不是一味地壓制孩子的慾望,禁止孩子去嘗試,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需求,在能力範圍之內滿足孩子的需求,同時教會孩子學會剋制。
這才是作為家長應該做的,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做到這樣鬆弛有度地培養教育孩子,那我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會擁有幸福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