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淺談“中醫治未病”

由 谷太枝 發佈於 健康

運用手法提升免疫力

隨着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物質更加豐富,人們的健康意識也有所增強,有尋求於外面養生機構的、有藉助於保健品的,也有藉助於醫療機構,目前對於大多數人來説都有醫療保險,因此,前來醫院希望通過開藥(藥膳、代茶飲)之類的也不在少數。

作為中醫臨牀工作者,我對於廣大患者健康意識的提升深感欣慰。但是對於調理的人來説不是每個人都需要藥物。中醫有“治未病”之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然而如何預防,我想大多數人其實並不清楚。中醫治“未病”的內涵是強調“預防”的重要性。人就如同一部汽車,所不同的是人們能夠為汽車定期做保養,對自己卻做不到。試問為什麼汽車到一定公里數就要去四S店,這樣做目的不正是杜絕進修理廠的次數嗎!那麼人需要如何去保養呢?

每個人都會有個體差異,如果僅僅是毫無選擇性地使用保健品、藥膳、代茶飲等,其效果也未必像想象的那麼好。要做到正確養生:首先,要順應時節的變化而調整飲食起居,遵循四時養生規律,“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再者,調整好的心態,儘可能避免極端情緒,不過多地計較個人得失;最後,根據個體差異定製必要的飲食宜忌,簡單的來説可以通過醫生評估瞭解自己屬於陽虛體質,還是陰虛體質,然後對飲食屬性有所選擇。

通常來講,陽虛體質、寒性體質儘可能少去接觸寒性食品,因為寒性食品會加重身體的寒氣,同時也需注意儘可能不熬夜,少吹空調;陰虛、熱性體質的人儘可能少食用辛辣、燥熱製品,尤其是秋冬季節。如果每個人都能照着此種方式去調整飲食結構,改善生活習慣,那麼離健康就更進一步了。

《黃帝內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其實人在健康的情況下通過飲食調理最為重要,只有在飲食調攝,改善生活習慣都不能達到改善病情之目的,才藉助於藥物。正所謂“用藥如用兵”。‘兵’只有在國家出現大的災難、戰爭時候才使用;‘藥’只有在飲食調攝,改變生活習慣都不能達到滿意的結果才使用,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