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後綴大盤點:北方的屯,南方的浜,中亞的斯坦

本地人眼中,它們是司空見慣的地名

外鄉人眼中,它們是難以揣摩的秘語

形形色色的地名後綴

承載着地理印記與歷史底色

嚴謹地定義了土地的性格

而這些字眼從何而來,是何含義

是一個有趣且有料的問題

tún

北京·三里屯

從炸死軍閥張作霖的瀋陽皇姑屯

到燈紅酒綠的北京三里屯

中國北方散落大量以屯為名的地點

它們多源於當地屯兵或屯田的歷史

屯兵,即在軍事據點駐紮兵力

屯田,則是古代為獲取軍需給養

由政府直接組織經營的一種耕作制度

利用戍卒、農民或商人

墾殖荒地,移民實邊

也成為清代新疆開發史的重要篇章

造就了許多“屯”字輩的北疆地名

ng

同樣帶有軍事色彩的還有“營”字

滿清八旗子弟從龍入關

北京內城分駐着清軍八旗

前線戰爭曠日持久

各旗遂設有負責打造裝備的工匠營

其中,專門製造、操演火器的軍隊

就駐留在今海淀區的火器營

這些軍工企業如今早已退出歷史舞台

但從沿用下來的古老地名中

我們可以窺見當時戎馬倥傯的戰事

yáo

北京·大北窯

窯洞是黃土高原上的古老居住形式

村民利用高原地形,鑿洞而居

節約材料,冬暖夏涼

村落以“窯”命名也是順理成章

而在北京、天津城中

同樣散佈着眾多“XX窯”

這些“窯”的所在地

曾經都建有燒製磚瓦的窯廠

且大多以窯廠主人的名字命名

如北京的劉家窯,天津的吳家窯等等

今天廣廈林立的北京國貿CBD

也有着“大北窯”的舊名

zhuāng

河北·石家莊

任你走在華北大地的哪個地方

都少不了“某家莊”“某各莊”的存在

在明清移民潮的背景下

以姓為名的“莊”在京畿遍地開花

新移民到了一個地方

為了維繫個體和家庭的穩定

往往會選擇聚族而居

而根據語言學家的考據

“家”的讀音,經歷了ga-gia-jia的變遷

一些地方保留了對“家”的古讀

加之口語上的輕讀

才有了“各莊”這樣書寫形式的轉化

jiǎo

台灣·三貂角

在中國漫長曲折的海岸線上

從不缺少綴以“角”字的地名

在浪潮無休止的重刷下

海岸易受侵蝕的部分向陸地凹進

巖質堅硬的部分向海突出,形成岬角

高崖憑空,驚濤拍岸,雄峻壯美

這樣的景觀及地名

在海南和台灣尤為矚目

上圖的三貂角是台灣本島的最東端

zuǐ

zuǐ

香港·尖沙咀

堅硬的基岩海岸被叫作“角”

柔軟的尖狀沖積沙灘

則被稱為“嘴”或“咀”

沙嘴是一種在岸段轉折處形成的地貌

由河流或海浪挾帶的泥沙堆積而成

尖沙咀自古便是華南海路要衝

它地處香港九龍半島南端

得名於此地一個長且尖的沙嘴

而中國另一處知名的沙嘴

位於上海黃浦江東岸

明代翰林院學士陸深生卒於此

這塊灘地經過開發

今已成長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

世人喚之“陸家嘴”

fāng

福州·三坊七巷

中國城市裏的居民區

常取用“裏”或“坊”作為後綴

《舊唐書》中説“在邑居者為坊”

裏坊是唐長安城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

它用縱橫的街道

將城內居住區切割成一個個小方格

四面立坊牆,其上設坊門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

組成了齊整壯觀的城市格局

而“裏坊”的稱謂也沿襲到了今天

裏、坊、巷、弄、衚衕、宅

它們的詞義都較為接近

但在不同地區,流行程度不盡相同

如各色“衚衕”攢聚北京

而“弄”則偏重於江浙滬一帶

從地名後綴中,我們亦能窺見移民的腳步

重慶的“裏”

多為“湖廣填四川”時的湖北移民命名

上海的“裏”

則發揚自近代以來的南方移民潮

wéi

yuàn

在江西、江蘇、安徽和浙江四省

地名中帶“圩”的居民點多達16455個

“水行於圩外,田成於圩內”

上圖中這些沿江濱湖、四周有堤岸圍護

內有排灌系統的地塊正是“圩”

歷史上圩田的建造

阻止了江水漫流,保護農田免遭淹沒

使長江下游地區成為了富饒的糧倉

類似的農田水利設施設施

在長江中游的湘鄂兩省也常能看到

當地人喚之以“垸”

地名後綴大盤點:北方的屯,南方的浜,中亞的斯坦

圖自《中國國家地理》2019年10期

“圩垸”作為江南土地開發的傑出代表

在古代就已經形成了

以建設圩垸水利為紐帶的社會關係網絡

先民合力,築堤挖渠,化淤泥為良田

更在地名中留下了光榮的痕跡

jīng

bāng

上海·洋涇浜

漢唐時期,江南農業生產秉承大圩制

兩宋時期,演變為小圩為主

農户為了行船和灌溉方便

在堤岸上開挖出新的水道

也即“涇”和“浜”

在大圩內部切割出自己的小圩田

涇浜在這時期大量激增

並逐漸成為人工開掘河溝的泛稱

滬人常用“洋涇浜”來形容蹩腳的英語

在19世紀的上海

尚存一條叫作“洋涇浜”的小河

隨着1843年上海開埠

這條小河成為英、法租界的界河

浜邊商販絡繹不絕

中國商人操着一口生硬的英語

與外商詞不達意地勉強交流

“洋涇浜”英語的典故由是而來

gǎng

ào

江蘇·連雲港

以港命名的城市,在中國並不罕見

如江蘇的連雲港、浙江的龍港等等

顧名思義,都是坐擁良港的城市

香港,之所以被稱為“香港”

或是因為此地曾作為南粵香料的集散港

此外,在破碎曲折的福建海岸上

適於泊船的港灣還被稱作“某某澳”

寧德的三都澳

“出入門户,五邑咽喉”

是世界級的天然深水良港

jiào

chōng

香港·鰂魚湧

這兩個乍看不似地名的字眼

或許會讓嶺南人倍感親切

珠三角地區河汊縱橫,水網密佈

漫步在江流交匯處

常常能看見“XX滘”“XX湧”的地名

憑藉着通達四方的水道

這些地方率先形成了繁榮的集鎮

比如家電產業享譽全國的順德北滘鎮

以及香港的東湧與鰂魚湧

dòng

韓國·明洞

如果你曾去過韓國,或許會對他們地名裏

頻頻出現的“洞”字感到不解

諸如明洞、清潭洞等等

繁華的商業街區為何卻以“洞”冠名

其實“洞”來自韓語音譯

是韓國基層政區的名稱

類似於中國的街道

日本地名的“町”,英國地名的“郡”

也皆是行政區劃的含義

tǎn

哈薩克斯坦·阿斯塔納廣場

外國的地名為什麼總是如出一轍

也許很多人都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

譬如:斯坦,亞,蘭

這些頻現於外國地名的通用字

為什麼有這麼高的出鏡率

中亞諸國的國名皆以“斯坦”為後綴

事實上,“斯坦”源自波斯語

其意為“某某的土地”

如:巴基斯坦Pakistan

哈薩克斯坦Kazakhstan

亞則是拉丁語裏面表示地名的後綴

如:亞細亞Asia、加利福尼亞California

俄羅斯Russia、印度尼西亞Indonesia

蘭常見於歐洲諸國

它是日耳曼語族中“土地”的意思

如:愛爾蘭Ireland、波蘭Poland

無論是水鄉澤國的圩與垸

還是京畿重鎮的營與屯

本地人眼中,它們是司空見慣的地名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448 字。

轉載請註明: 地名後綴大盤點:北方的屯,南方的浜,中亞的斯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