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5月8日電 (鮑聰穎 張海濤)背街小巷是超大城市治理的痛點與短板,如何讓背街小巷靚起來?北京市西城區通過制定新三年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行動方案,並按照三年任務兩年完成的工作要求,推動全區在2021年底前完成1125條背街小巷以精治和達標為目標的精細化整治提升任務,同時積極做好100條維護類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工作。
西城區環境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本着“城市治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的精神,過去三年,西城區共拆除背街小巷周邊的違法建設59.1萬平方米,治理開牆打洞6623處,新增百姓生活服務中心28個、菜店和便利店122個、口袋公園55處,閲讀空間達到56個,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7.18%。據調查,97.5%的居民羣眾對背街小巷整治表示認同和滿意,92.7%的居民感受到身邊變化。
“力爭到2022年,實現西城區背街小巷精細化長效管控機制健全、實用,全區街巷面貌再上一個新台階。”該負責人表示。
一巷一景、一步一景,背街小巷雕琢更加精緻
以位於金融街街道的文華衚衕為例,青灰色的老北京民居,種着各色花草的小花壇,衚衕口鑲嵌的“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對聯,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古樸典雅,整潔有序。因為李大釗故居坐落在衚衕之中,衚衕的牆壁上隨處可見的紅色歷史文化標識,地面佈置的11個二維碼對應講述了李大釗同志的11件生平大事,徜徉其中,一步一景,就放佛進入一座立體的革命歷史博物館。
然而,就在幾年前,這裏還是一條路面坑窪,違建、煤棚林立的髒亂衚衕。金融街街道城市管理辦公室主任李偉説,他第一次來到文華衚衕摸情況時,居民們的反饋十分一致:亂停車太多、違建擠佔公共空間,居住滿意度低……“李大釗故居在這裏,可衚衕內的環境與這裏的光榮歷史並不匹配。”
如何在增加羣眾福祉的同時突出街巷的紅色基因?李偉和同事們充分開動腦筋。經過向專家求教、與街坊們商討,組織論證,文華衚衕最終形成了一整套切實可行的方案。
李偉介紹,我們藉助西城區打造“紅色三公里”的契機,進一步做好衚衕整治的“加減法”,集中力量、分階段推進衚衕整治。街道以文華衚衕24號院李大釗故居為核心,通過整理臨街建築外立面、增設公共文體設施、佈置文化景觀、推進“留白增綠”等,對街巷進行系統升級改造,努力使其成為立體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古都文化涵養場所”,讓這條街巷釋放出最大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
經過治理,這條古老的衚衕恢復了3米的寬度,民居兩側騰退出來的空間建起90個花壇,其中有40個花壇由居民負責認養維護。如今的文華衚衕儼然已成為融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和衚衕文化為一體的立體博物館。
“看到遊客們讚美、欣賞的眼神,我們也很自豪”“衚衕越來越美了,心裏也越來越亮堂了”“這麼好的環境,我們要精心保護”……居民們的喜悦溢於言表。
衚衕改造好,更要維護好;衚衕變美,更要變精美。李偉介紹,現在,衚衕裏還缺一些運動設施和長椅,今年年底前會補足,而在疫情期間所設的卡口也將成為常態化設置,保證居民生活在安靜、乾淨的環境中。還將配合垃圾分類和物業管理等新舉措,進一步優化衚衕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