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墓有重開之日,人無再少之顏”。

這句話出自於山西高平市五代十國古墓。其意思是,這墓有一天會再被人發掘重見天日。而人一旦老去就再也不能回到年少。其意境滄桑,令人人嗟嘆。

自古以來,上到帝王將相下到有些家底的黎民百姓,事死如事生,在死後都會有陪葬品。地位越高家底越好,陪葬品越是豪華,説明主人身份地位越高。這些陪葬品中從金銀珠寶到秘籍古物等無所不有。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户端查看

從我國重視歷史文物時起,考古人員便對古墓進行了搶救性的發掘,而要知道的是,盜墓一事基本是與築墓同時出現。通常,墓裏面的陪葬品能夠反應墓主人的生平。

農村古墓發掘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保存完好,專家:這不可能!

陪葬品是一桌酒席,難道是吃貨?

但你能想象在陪葬品中有一桌酒席嗎?而且還是遼代的!若非親歷,誰相信眼前會出現千年前的遼代菜餚?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户端查看)

沒有無數亮瞎眼的金銀珠寶,有的是一桌定格在千年前的飯局。

這就來自一位遼代的土豪,叫張文藻。

在1993年時,一個墓穴被灌溉的村民因為地面滲水而發現,是當地10座較集中的遼代地下古墓之一,經過專家們的鑑定得出結論,這座墓是遼代張氏家族的墓地,墓主名為張文藻。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户端查看)

墓道長6.8米,墓室前後全長5.68米。從斜坡走下階梯後,迎面就是一座3.68米高的仿木質結構的門樓,呈拱門形狀,在拱券上,描繪有流雲和纏枝蓮花圖案。而外側為門額,裝飾有兩枚獸面門簪。門柱上畫有各類摘枝花卉五組。

在門樓中間的木門還上了鎖,猶如真實的房屋。一開門便能一眼看見兩旁歡迎的門吏,是典型的契丹人髮型——“髡髮”。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户端查看)

進入了前室,只有近3個平米大,2.4米高。頂部正宗描繪有蓮花藻井,中間一枚銅鏡。其四角有畫寶相花的斗拱。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户端查看)

在棺木前,放着一張大木桌,上面擺有黃釉白釉的碗,盤,瓶,以及漆筷,湯勺和雁足燈。碗盤裏則是裝着各種食物,有板栗,梨子,整串的葡萄,檳榔,豆子以及和麪食品。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其中,梨子,檳榔以及葡萄已經乾枯了,但35顆板栗被放在一件黃釉龍首碗中,雖然已經經過了千年,但其表皮依然完好無損猶如鮮貨,不禁讓人垂涎。並且,因為張文藻信奉佛教,所以桌上都是各類素食。

在桌旁還有木製椅子一把,彷彿隨時準備讓主人可以坐下用餐。而在牆邊放着的陶倉裏,存有粟和高粱。更令專家們驚訝的是一個綠釉雞腿瓶,在裏面裝滿了橘紅色的液體,在開封時,還溢出一些香味,後來化驗結果竟是遼代的葡萄酒。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令人覺得有意思的是,墓主人的碑文上寫着:“凡後世入吾寢塋者,閲吾一生,皆為吾友,當以酒肉相待。”

張文藻墓中,還有許多華美豔麗的壁畫,雖然有些已經脱落,但還是有不少保存尚好。從這些壁畫,也可以瞭解到張文藻生前的愜意,感受到他與一羣好友一起悠閒享樂。

根據墓誌銘,張文藻死於遼道宗鹹雍十年,因此這些傢俱對考察中國傢俱製作、式樣、工藝等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這一桌可以説是價值連城了!畢竟不僅有一套完整的遼代瓷器,外帶更加珍貴的遼人飯菜實物!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這些零碎的杯碟瓶罐糕點菜餚都是千年前歷史的見證,在留下千年文物的同時,這桌時隔千年的飯局仿如昨天,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通過這座墓葬,我們幾乎窺見了近千年前人們生活的方式,彷彿可以和他們坐在了一起,談天説地,舉杯暢飲。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户端查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74 字。

轉載請註明: 農村古墓發現一桌1000多年前的飯菜,見證了千年前的歷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