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
新中國第一套廣播體操問世,
至今已發佈九套,走過了70個年頭。
在大課間做廣播體操,
是幾代人的共同回憶。
“雛鷹起飛”“時代在召喚”“舞動青春”
……
哪一套廣播體操陪伴了你的青春?
△南京市大光路小學課間操
70後
站在後排
見證了同學們三年身高的變化
黃先生出生於1975年,他上初中時學習了第七套廣播體操。“課間做操同學們都是按身高排隊,我長得高,站在後面,可以看到前面同學做操是否認真和標準。”更有意思的是,黃先生還見證了同學們從初一到初三的變化。“剛入學時的小個子,慢慢躥成了大高個兒。”
另一位“70後”張先生説:“廣播體操做得多了,聽着節奏,跟着指令,腦子不用想,就會做出相應的動作,身體有了肌肉記憶。”張先生感慨道,“同學們趁着課間操湊在一起聊天,還要留意老師有沒有發現,滿滿都是回憶。”
80後
學校為廣播體操錄像
選上後表演超賣力
1980年出生的周女士,在揚州江都上的小學。“我們當時學習了第七套廣播體操,跟着廣播的指令‘伸展運動’‘四肢運動’,做出相應的動作。蹦蹦跳跳,活力滿滿。”周女士回憶,印象最深的是五年級時,學校要錄製學生做廣播體操的視頻。“那會兒還叫錄像,同學們聽了這個消息都很激動,我被選上了,感覺很榮幸。”
“第一次出鏡,我做得特別賣力,現在回想起來,覺得自己用力過猛了,還有點羞澀。”和記者聊起那段年少時光,周女士的笑容止不住。
△逸仙小學學生在學習廣播體操
90後
做廣播操的課間
是一天中最期待的時刻
出生於1996年的龔佳俊,學生時代學習過兩套廣播體操——“雛鷹起飛”和“時代在召喚”。“小時候,每天最期待的就是上午第二節課的下課鈴,要去操場做廣播體操。”龔佳俊説,男孩子聚在一起,一邊做操一邊打打鬧鬧,“現在想起來,特別幼稚”,但男孩子的友誼,就是這樣慢慢建立的。
小學時,龔佳俊學習的是“雛鷹起飛”,到了中學時期,則變成了“時代在召喚”。接受記者採訪時,龔佳俊還情不自禁地演示了一番。
推陳出新
從喊口令、韻律操再到特色校本操
南京師範大學體育科學學院體操教師陳晶介紹:“在第一套廣播體操面世之前,國內大眾體育發展較為滯後,於是向國外學習,改編了一套簡單的體操讓全民鍛鍊。”隨着對體育運動認識的提高,我國也將廣播體操列入有計劃性的工作之一,並有專人負責廣播體操的編排工作。體操的內容也更加符合人們對於體育鍛煉、健身、趣味性、觀賞性等更高層次的需求。
陳晶介紹,當前,運動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國家發佈的九套廣播體操,是針對全民的一項運動,是其他運動無法代替的。“廣播體操運動所需空間小,可以隨時隨地動起來。”同時,從預備節到後面八節操,廣播體操可以鍛鍊全身。此外,經過專家編排,廣播體操兼具科學性和針對性。陳晶説:“比如,運動量、動作幅度、運動後的心率變化,都經過研究,普及性強。”
“當前,廣播體操仍在不斷推陳出新。”陳晶説,廣播體操的種類豐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有不同需求。“《雛鷹起飛》《時代在召喚》《舞動青春》等,都是從廣播體操中延伸而來。”
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南京市逸仙小學教師發展中心主任夏靜從1995年開始教小學體育,她回憶,在她剛工作的時候,學校普遍使用的是第八套大眾廣播體操(成人版)。“現在只要聽到第八套的口令一出,就覺得很有年代感。”
夏靜告訴記者,2001年前後,教育部開始推行“每天鍛鍊一小時”,要求小學每天體育活動固定化,廣播體操也開始變得時尚起來,比如第二套全國小學生廣播體操《初升的太陽》,青春活潑,負荷適中,同時能達到很好的鍛鍊效果,一推出就受到師生們的歡迎。
2007年,教育部還推廣了“集體舞”,是一種男女生合作式的舞蹈,在形態、儀表包括節奏、樂感等方面,給學生提供全面的鍛鍊。2008年,第三套全國小學生廣播體操《希望風帆》誕生,優美新穎,沿用至今。“現在我們學生大課間也在做這套操。”夏靜説,同年推出的還有武術操《旭日東昇》,供學校選擇使用。
△逸仙小學的啞鈴素質操
夏靜介紹,現在學校會根據體育特色開展豐富多彩、新穎有趣、負荷適中的特色操,比方説逸仙小學的快樂體操、啞鈴素質操,科利華小學啦啦操和少年體能操。
“從廣播體操變遷史,能看出不變的是國家對孩子身體健康的關注,變化的是形式越來越活潑、新穎,從喊口令變成韻律操,再到校本特色操,審美在提升,也更能體現孩子們的青春陽光。”夏靜表示。
南師附中樹人學校體育教研組長、鼓樓區中學體育中心組成員張紅軍告訴記者,現在初中也普遍使用特色校本操,比如樹人結合第三套中學生廣播體操《舞動青春》和學校啦啦操團隊,重新編排形成校本操,運動量有所增加,也更有趣味性,學生們接受度也更高了。
來源: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