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洞異窟遍嶗山

嶗山山脈屬膠東低山丘陵的一部分,整個山體由白堊紀開始形成的花崗岩構成。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嶗山面貌是第四紀末期,亦即在近幾萬年的滄桑變化中,由大自然雕鑿而成的秀麗景色。在嶗山千姿百態的奇峯怪石之間,散佈着許多大大小小的洞窟,或光潔如玉,或幽深莫測。歷代的出家人鍾情於斯,他(她)們棲身其中傳經佈道,潛心修行,從而又使這些洞窟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奇洞異窟遍嶗山

“那羅延窟”俗稱“大洞”,位於華嚴寺西南方的那羅延山西澗,由花崗岩崩塌形成。“門北向,中寬豁如廈屋,高深各數丈,穹窿磅礴,一氣結成。最深處,有圓竇直通巖巔。人自下仰視,如井底而觀天。四壁皆有螺紋旋上。南壁之半凹處,又如佛龕,真異觀也”。

相傳,當年那羅佛祖在此洞中修行,其徒不願供養,遂用柴禾堵住洞口欲將其燒死。那羅延佛正好藉此火力衝頂飛昇,窟頂的圓孔即是當時所留。那羅延窟不僅在嶗山首屈一指,在國外也是大名鼎鼎,被僧侶們譽為“世界第二大窟”。

奇洞異窟遍嶗山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師從《華嚴經》中看到“東海有處,名那羅延窟,諸菩薩眾,於中止處”的記載後,不遠千里,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四月從五台山來此窟中修禪,後因此處荒蕪不可久住,又移居太清宮創建了海印寺。清乾隆年間即墨舉人江如瑛的《登那羅佛窟》詩中寫道:“面壁滄溟不記年,玲瓏石室尚依然。雲穿窟地侵苔濕,珠走空中墜露圓。失足佛門皆火宅,回頭東海即西天。蒲團坐破青山在,雨雨風風總是禪。”

由那羅延窟順澗北上,只見絕壁下有一山洞,名“華嚴洞”。洞處掛月峯下,與那羅延山隔澗相對。“石壁萬仞,滄海在足下,沐日浴月之勝,舉目得之”。坐在洞中俯瞰滄溟,與天一色。相傳此處為明代黃宗昌初建華嚴庵時的舊址,明末毀於兵燹。因位於峻嶺深谷難以尋覓,現已鮮為人知。

奇洞異窟遍嶗山

華嚴寺北坡有巨石空敞如屋,洞額橫鐫隸書“寂光洞”三字。清代時此處“穴供佛像,草舍三間。”現其內供奉“胡三太爺”塑像。此洞周圍“山花覆地,松菊蔭庭,境堪幽寂,堪習靜。幽潛之士,宜其入而不出。”前人有詩為證:“寂寂寂光洞,空庭長莓苔。秋深花徑淡,僧去石門開。寒吹聞松響,閒雲帶鶴來。峯頭觀海氣,旭日擁蓬萊。”

除了這些因僧道居住聲名遠播的洞窟,嶗山還有許多名曰“石屋”的山洞,一些村落和澗谷即以此為名,如“雙石屋”“觀嶗石屋”“石屋澗”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949 字。

轉載請註明: 奇洞異窟遍嶗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