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説,要去遍人民幣背面的風景。而我還沒來得及走遍祖國的名山大川,卻來到了5歐元紙幣背面的一處風景,一座屹立兩千年不倒的偉大建築——加爾橋(Pont Du Gard)。
加爾橋,又名嘉德水道橋,因其橫跨於加爾河(Gard River)上而得名。它始建於公元1世紀中葉,是尼姆(Nimes)至於澤斯(Uzes)50公里引水渠的一部分,也是古羅馬時期建造最高和至今保護最為完好的一座引水渠,主要用於向尼姆城提供清潔的水源,再分送至公共澡堂、私人住宅等,18世紀中期拓寬下層為高架橋,19世紀拿破崙三世執政時期進行修葺,距今已有兩千年,至今仍屹立不倒。它為古羅馬人類文明和衞生條件的改善做出了傑出貢獻,也對後來的橋樑建築產生了深遠影響,是古羅馬建築藝術中的一件瑰寶,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實用價值。早在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將其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這段長約50公里的引水渠,大部分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經過周密謹慎的計算和設計,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運用一個簡單的地勢落差避免了安裝、設置壓力系統來排除水流動過程中的障礙和促進水流動的動力。到了加爾河引水渠就只能從地上走,於是就有了這座加爾橋,它讓尼姆市的居民在兩千年前就用上了自來水,其完好的保護和壯觀的橋拱使其成為前所未有、規模最大的古代渡槽。應該説,它是法國乃至歐洲最壯觀的石橋。
加爾橋及其周邊已被開發成為了一個很大的郊外公園,因這裏有加爾河及山谷,可供遊人來此進行各種户外活動,景區門口就有一張整個公園園區的地圖。
儘管之前已經在網絡、電視各種媒介裏看見了無數次,但當這一天我真正站在她面前的時候,還是難掩那一刻內心的震撼。
還有另外的兩種説法:一是説5歐元紙幣背面的橋,只不過是以此橋為模本,而並非這座橋的原型。二是也有人説5歐元紙幣背面的圖案是西班牙的塞戈維亞引水渠。
不過,爭論究竟是哪座引水渠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確實是已經在這裏屹立了兩千年的建築了!
雖然名為“加爾橋”,但因為它真正的作用是用來輸送水源的引水渠,或許稱之為“加爾渠”更貼切些。雄偉的加爾橋上下共有3層疊拱橫跨河谷,高出河面49米,全長約269米,當時每天要輸送20萬立方米的水到尼姆城中。整個水道長約50公里,將泉水輸送至目的地約需27個小時,引水渠90%都埋藏於地下,每公里的傾斜度不足25釐米,前後只有17米的落差,在這17米落差內,要不依靠任何人工和機械的動力,而將水在複雜山林地貌下源源不斷地推送,古羅馬人精確的計算和巧奪天工的技術,不得不令人再次讚歎。
兩千年前,約有近千名工人,歷經15年建造好了這座引水渠,下層寬9米,上層寬3米的梯形設計使得其結構異常穩固。圓拱是古羅馬建築中最重要的發明之一,從鬥獸場到浴場,都有它們的身影,可以最大限度地分散壓力。
引水渠底層是人行道,有6個圓拱,中層11個,最上一層35個。選用當地石灰岩搭建,整個水渠未用一點砂漿固定,全憑古羅馬工匠的高超技藝,將一塊塊重達6噸的巨石疊加起來,整座橋自公元前1世紀開始建造,歷經洪水、地震、戰爭等天災人禍,至今仍然能保存完好。
而現代社會又有幾座橋能做到這一點?
18世紀在橋的底部加建了能走馬車的公路橋,但這一舉動遭到了許多人所詬病,甚至有不少人斥其為“丟臉”。如果想上到橋的第三層必須提前預約門票,由專門的引導員帶領參觀遊覽。
站在橋底層向上仰望,有一些石塊突出在外,這可不是“沒頭腦”的建築師忘了切割平整,而目的是以後修繕時便於搭腳手架。整座建築沒有用一點黏合劑,完全憑藉石塊的切割與精確的計算設計,利用石材之間相互支撐的力量撐起了整座建築。雖然橋的長度是下短上長,但從橫斷面看,卻是下寬上窄,十分符合力學原理,有利於橋的穩固。
同時,加爾橋所在的普羅旺斯地區秋季多狂風,河水夏季又會暴漲,為了適應這一特點,減輕洪水的侵蝕性衝擊,底層的橋墩完全建立在河牀岩石上,設計者在每個橋墩的上游方向設計了一個三角形的分水墩結構,以減輕對橋的衝擊,還曾挖鑿河牀以便於洪水從橋孔通過。
春秋季處於枯水期,可以走下乾枯的河牀,從下方仰望加爾橋。 如果是夏季來到這裏,河水上漲,還會有很多遊人來此划船、游泳。
在法國的不少景點都能看到由老師帶領的小學生們,這裏的孩子們真幸福,能在大自然中上課,這才是真正的寓教於樂。
加爾橋是古羅馬時期的建築傑作,也是法國參觀人數最多的十大景點之一。兩千年來,有無數名人慕名前來,只為一睹其宏偉風采,著名的法國思想家、教育家盧梭在參觀後曾説:我看到的是一座用雙手建立的豐碑,只有古羅馬人才能建造出這麼完美的傑作。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旅行分享師、跨界自媒體人。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40餘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