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學“九成宮”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
貞觀六年的夏天來得特別早,唐太宗李世民想起了去年剛修好的避暑之地——九成宮。
唐都長安的夏季歷來炎熱,皇帝每年都深受暑熱煩憂,朝野上下曾建議皇帝選個涼快的地兒建夏宮避暑,唯獨檢校侍中魏徵主張修復隋朝的舊宮仁壽宮,仁壽宮是隋文帝楊堅晚年避暑休假之地,隋亡之後,曾經輝煌的仁壽宮已是殘破不堪。
魏徵不贊成新建,是怕勞民傷財,重蹈前朝亡國的覆轍,唐太宗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採納了魏徵的諫言,僅對仁壽宮進行了翻新整修。
九成宮位於今陝西麟遊縣二公里的北馬坊河口,海拔一千多米的天台山麓,是個不錯的避暑勝地。
貞觀五年(631年)仁壽宮修復後更名為九成宮。
由於經費問題,九成宮沒有修復原來的供水系統,所以九成宮雖然被溪水環繞,宮內卻無水。
漫步在無水的夏宮內,太宗發現西城樓北的地面有些潮濕,就用手杖往下搗,搗着搗着水越來越多,最後竟搗出一個泉眼來,意外地把九成宮的供水問題解決了。
泉水當下被命名為“醴泉”,醴泉,就是甘甜的泉水。醴泉的出現是祥瑞之兆,是皇上節儉愛民,上蒼賜予的福報。
欣喜之餘,太宗命魏徵撰文,由弘文館學士兼太子率更令歐陽詢書丹,立碑於醴泉旁。
碑文歌頌了唐太宗的文治武功和節儉精神,介紹了宮城內發現醴泉的經過,碑文書法則因剛勁有力,渾厚沉穩,被奉為“天下第一銘”。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九成宮醴泉銘》的結構,幾乎稱得上無懈可擊,不僅符合“平行等距”的要求,而且還更有變化,可謂平正中見奇險,規矩中見飄逸。
在唐代,除了顏真卿以外,留下作品最多的就是歐陽詢了。
歐陽詢書法最早仿效王羲之,後獨闢蹊徑自成一家,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嚴整,結體方正渾穆,有一種極為森嚴的氣度,被後世書家奉為經典學書範本。
《九成宮醴泉銘》作於公元632年,時年75歲的歐陽詢,書法藝術已是爐火純青。因為是奉敕所寫,《九成宮醴泉銘》筆畫極為謹慎,碑文法度森嚴,一點一畫都堪稱模範。
在歐陽詢所有的碑刻中,“九成宮”最為老辣,藝術特色也最為明顯,學歐體的人,百分之九十都是從《九成宮醴泉銘》開始學起,還學出了很多書法大家。
清代的黃自元、綿勳、馮譽驥、吳鬱生、王維賢,民國之後的陳益椿、高雲勝、任政、鄔惕予、姚孟起以及當代田英章都算得上其中佼佼者。
▲ 黃自元《臨九成宮醴泉銘》局部
▲ 馮譽驥歐體書法
▲ 王維賢歐體書法
▲ 陳益椿歐體書法
▲ 高雲勝歐體書法
▲ 任政歐體書法
但也有很多初學《九成宮醴泉銘》的人在練習到一定階段,寫字基本能夠上手時就會出現把字寫“死”的情況,這是字帖中本身的“法度”造成的。
唐代書法“尚法”,《九成宮醴泉銘》是這種“法”的集中表現。
所謂的“法”就是寫字的規則。
《九成宮醴泉銘》的點畫結體都有明顯的規律,初學書法的人極易從中獲益,所以被認為是學習書法的首選字帖。
但如果不善學,就會被“法”束縛,導致寫出來的字毫無生氣,這是不擅學“法”和用“法”的結果。
學習歐體楷書,要研究歐體的法度,但又不能把“法”作為教條,不敢越雷池半步,學“法”是為了用“法”,並且在日後的書法實踐中逐步破“法”,最終形成自己的“法”。
美院博導教研課程體系,同步拆解精講,從基本筆畫入手,深度錘鍊書法基礎,更準、更快、更專業,掌握歐體楷書的“法”,讓你的書寫更漂亮。
課程目錄:
《歐體楷書基礎入門課程》
第一講 九成宮醴泉銘基礎知識
第二講 基礎筆畫之點、橫、鈎
第三講 基礎筆畫之豎、撇、捺
第四講 基礎筆畫提與折
第五講 左右結構(上)
第六講 左右結構(下)
第七講 上下結構(上)
第八講 上下結構(下)
第九講 半包圍結構
第十講 結構與章法
魯珍琦
瀚墨雲橋特聘講師
首都師範大學書法學碩士,中國書法文化研究院碩士,八年任教經驗,著名青年書法家。
魯珍琦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