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

要談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首先應該提到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此項中國傳統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創始於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於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此項教育的主要意義,並不專為傳授知識,更不專為訓練職業,亦不專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設。此項教育的主要對象,乃為全社會,亦可説為全人類。不論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論男女,不論任何職業,亦不論種族分別,都包括在此項教育精神與教育理想之內...

在中國文化體系中,教育即負起了其他民族所有宗教的責任。儒家教義,主要在教人如何為人。亦可説儒教乃是一種人道教,或説是一種人文教,只要是一人,都該受此教。不論男女老幼,不能自外。不論任何知識、任何職業,都該奉此教義為中心,向此教義為歸宿。在其教義中,如孝、弟、忠、恕,如仁、義、禮、智,都是為人條件,應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

中國儒家此一種教育理想與教育精神,既不全注重在知識傳授與職業訓練上,更不注重在服從法令與追隨風氣上,其所重者,乃在擔任教育工作之師道上,乃在堪任師道之人品人格上。故説:“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若要一人來傳授一部經書,其人易得。若要一人來指導人為人之道,其人難求。因其人必先自己懂得實踐了為人之道,乃能來指導人。必先自己能儘性成德,乃能教人儘性成德,《中庸》上説:“盡己之性,乃能盡人之性。”孔子被稱為“至聖先師”,因其人品人格最高,乃能勝任為人師之道,教人亦能各自盡性成德,提高其各自之人品人格。

韓愈《師説》謂:“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其實此三事只是一事。人各有業,但不能離道以為業。如為人君,盡君道。為人臣,盡臣道。政治家有政治家之道。中國人常説信義通商,商業家亦有商業家之道。社會各業,必專而分,但人生大道,則必通而合。然人事複雜,利害分歧,每一專門分業,要來共通合成一人生大道,其間必遇許多問題,使人迷惑難解,則貴有人來解其惑。所以傳道者必當授之業而解其惑。而授業解惑,亦即是傳道...

宋代大教育家胡瑗,他教人分經義、治事兩齋。經義講求人生大道,治事則各就才性所近,各治一事,又兼治一事。如治民講武,堰水歷算等。從來中國學校,亦重專業教育,如天文、曆法、刑律、醫藥等。近代教育上,有專家與通才之爭。其實成才則就其性之所近,宜於專而分。中國傳統教育,也不提倡通才,所提倡者,乃是通德通識。故曰:“士先器識,而後文藝。”有了通德通識,乃為通儒通人。人必然是一人。各業皆由人擔任。如政治、如商業,皆須由人擔任。其人則必具通德,此指人人共通當有的,亦稱達德。擔任這一業,也須懂得這一業在人生大道共同立場上的地位和意義,此謂之通識。通德屬於仁,通識屬於智。其人具有通德通識,乃為上品人,稱大器,能成大業,斯為大人。若其人不具通德通識,只是小器,營小事,為下品人。

中國人辨別人品,又有雅俗之分。俗有兩種,一是空間之俗,一是時間之俗。限於地域,在某一區的風氣習俗之內,轉換到別一區,便不能相通,限於時代,在某一期的風氣習俗之內,轉換到另一期,又復不能相通。此謂小人俗人。大雅君子,不為時限,不為地限,到處相通...

雅即通,要能旁通四海,上下通千古,乃為大雅之極。故既是君子,則必是一雅人。既是雅人,亦必是一君子。但沒有俗的君子,亦沒有雅的小人。只中國人稱君子,都指其日常人生一切實務言。而中國人稱雅人,則每指有關文學藝術的生活方面而言。故君子小人之分,尤重於雅俗之分。

中國傳統教育,亦可謂只要教人為君子不為小人,教人為雅人不為俗人。説來平易近人,但其中寓有最高真理,非具最高信仰,則不易到達其最高境界。中國傳統教育,極富宗教精神,而復與宗教不相同,其要端即在此。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

中國傳統教育,因寓有上述精神,故中國人重視教育,往往不重在學校與其所開設之課程,而更重在師資人選。在中國歷史上,自漢以下,歷代皆有國立太學。每一地方行政單位,亦各設有學校。鄉村亦到處有私塾小學。但一般最重視者,乃在私家講學。戰國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競起,此姑不論。在兩漢時代,在野有一名師,學徒不遠千里,四面湊集,各立精廬,登門求教,前後可得數千人。亦有人遍歷中國,到處訪問各地名師。下至宋、元、明三代,書院講學,更是如此。所以在中國傳統教育上。更主要者,乃是一種私門教育、自由教育。其對象,則為一種社會教育與成人教育。孔子死後,不聞有人在曲阜興建一學校繼續講學。朱子死後,不聞有人在武夷、五曲,在建陽、考亭興建一學校繼續講學。更如王陽明,只在他隨處的衙門內講學,連書院也沒有。中國傳統教育之主要精神,尤重在人與人間之傳道。既沒有如各大宗教之有教會組織,又不憑藉固定的學校場所。只一名師平地拔起,四方雲集。不拘形式地進行其教育事業,此卻是中國傳統教育一特色...

近代的世界,宗教勢力,逐步衰退。西方現代教育,最先本亦由教會發動,此刻教會勢力亦退出了學校。教育全成為傳播知識與訓練職業。只有中小學,還有一些教導人成為一國公民的教育意義外,全與教導人為人之道的這一大宗旨,脱了節。整個世界,只見分裂,不見調和。各大宗教,已是一大分裂。在同一宗教下,又有宗派分裂。民族與國家,各自分裂。人的本身,亦為職業觀念所分裂。如宗教家、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法律家、財政經濟家、企業資本家等,每一職業,在其知識與技能方面,有傑出表現傑出成就者,均目為一家。此外芸芸大眾,則成無產階級與僱用人員。好像不為由人生大道而有職業,乃是為職業而始有人生。全人生只成為功利的、唯物的。莊子説:“道術將為天下裂。”今天世界的道術,則全為人人各自營生與牟利,於是職業分裂。德性一觀念,似乎極少人注意。職業為上,德性為下,德性亦隨職業而分裂。從事教育工作者,亦被視為一職業。為人師者,亦以知識技能分高下...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

不要怕違逆了時代,不要怕少數,不要怕無憑藉,不要計及權勢與力量。單憑小己個人,只要道在我身,可以默默地主宰着人類命運。否世可以轉泰,剝運可以轉復。其主要的樞紐,即在那一種無形的教育理想與教育精神上。此可以把中國全部歷史為證。遠從周公以來三千年,遠從孔子以來兩千五百年,其間歷經不少衰世亂世,中國民族屢仆屢起,只是這一個傳統直到於今,還將賴這一個傳統復興於後。這是人類全體生命命脈之所在。中國人稱之曰:“道”。“教統”即在此“道統”上,“政統”亦應在此“道統”上。全世界各時代、各民族、各大宗教、各大思想體系、各大教育組織,亦莫不合於此者盛而興,離於此者衰而亡。而其主要動機,則掌握在每一小己個人身上。明末遺民顧亭林曾説:“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內涵意義亦在此。

由於中國傳統而發展成為東方各民族的文化體系,韓國人的歷史,至少亦該遠溯到三千年以上。即根據韓國史,我想亦可證成我上面之所述。我中、韓兩民族,尤其是知識分子,身負教育責任的,應該大家奮起,振作此傳統精神,發揚此傳統理想。從教育崗位上,來為兩民族前途,為全世界人類前途,盡其最高可能之貢獻。

我要特別説明,我很喜歡這“傳統”二字,因這傳統二字,特別重要。但要認識傳統,其事不易。好像有些時候,我們要認識別人反而易,要認識自己反而難。而且要認識我們東方人的傳統,要比認識西方人的傳統其事難。如中國有四千年、五千年以上的傳統,韓國有三千年以上的傳統,日本有二千年以上的傳統。西方如法國、英國,只有一千年傳統,美國只有兩百到四百年傳統,蘇維埃沒有一百年傳統。

教育的第一任務,便是要這一國家這一民族裏面的每一分子,都能來認識他們自己的傳統。正像教一個人都要能認識他自己。連自己都不認識,其他便都不必説了...

錢穆1974年9月韓國延世大學講演,文章有刪減

愛讀經

做一個有温度的公眾號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10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歷史上的傳統教育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