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架山下 千年古村廟後周

奉化城區東邊有座山,因山峯疊嶂,奇石對壘,形狀猶如筆架,古時候被稱為文筆山。後來,民間有神話流傳,説文曲星曾途經此地,並在山頂下過棋,也畫過畫,於是當地人就叫它筆架山。

從村裏看筆架山

筆架山海拔414米,是西塢街道第三高峯。有山就有水,筆架山的多股溪水匯成了一條楓溪。楓溪的水長年奔流不息,從山裏流入山下的村莊。廟後周村地處筆架山北麓,左依金鈎山,右抱東江水,背枕甬新河。楓溪的水從村東邊迂迴曲折向北流入甬新河。

後周是個有着千餘年曆史的古村,村民以周姓為主,世代耕作,勤於稼穡,敬惜五穀,風俗淳樸。據史料記載,周氏發族於宋嘉泰年間,周氏始祖樲公諱毅是北宋理學家周敦頤的四世孫,世居蘇州閶門外,後隨叔父搬遷浙江蕭山。叔父過世後,他接上在紹興會稽山的弟弟後,來到奉化,在桐照一帶以賣魚鯗為生。有次,他途經筆架山巒婆嶺,下山後在溪西廟小憩。在廟裏,見樓太師宣獻公樓鑰所撰寫碑記,方知這裏是唐代周家的棲息之地,頓時潸然淚下。走出溪西廟,始祖樲公抬頭回眸筆架山,見山峯疊巒,流水潺潺,一派靈秀之地,從此就在這裏繁衍生息。

時光荏苒。千百年來,廟後周村星羅棋佈的建築幾乎毀損殆盡,過去的“二寺、三廟、八庵、一殿一堂”,如今已屈指可數,村裏只有點滴的遺存讓人感受到舊時古樸的模樣。

六房祠大門

六房祠位於楓溪東面,是一座清晚期四合院式建築,坐北朝南,前後兩進,左右設廂房。前進門亭面寬為三開間,

其前檐兩側是扇面牆,東西是耳房。後進正殿面寬五開間,明間樑架五柱十檁。廂房為兩層,三開間。六房祠格局規整,保存較好。門庭、正殿前廊均有棚頂,製作非常考究,牛腿、雀替、樑上雕刻細膩。

永鎮橋的橋欄透着一種歷史的滄桑感

六房祠右側楓溪上,有座永鎮橋。永鎮橋建於乾隆四年,為拱形石橋。橋長9米,寬2.7米,高3.4米。長條石砌築24級台階。橋欄上有兩對石獅子和荷花,造型獨特,其雕刻工藝令人讚歎不已。

永鎮橋至今還在發揮它的作用

沿着楓溪往筆架山方向行走,溪西邊有棵遮天蔽日的大樹。大樹旁有座“筆峯小築”的樓房,為四合院式格局,前後二進,左右廂房,是典型的民國風格建築。

“筆峯小築”的木雕

“筆峯小築”內景

在廟後周的歷史中,永鎮學校算是重要的一筆。永鎮學校是廟後周小學的前身,建於1921年。1924年,學校改稱為乙種農業學校。1942年,日寇侵華,奉化淪陷,奉化中學分部曾遷到這裏。解放後,這裏成為廟後周小學。1990年舊房全部拆除,改建樓房。2008年學校停辦。在永鎮學校的舊址,一塊刻於1941年的石碑被完整保存了下來。石碑選用梅園石雕刻,頂端浮雕雙龍戲珠,碑文為時任校長的奉化人陳中堅撰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78 字。

轉載請註明: 筆架山下 千年古村廟後周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