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的家世十分顯赫,祖父張佩綸是清末名臣,祖母則是李鴻章的二女兒李菊耦。張愛玲出生在上海靜安,大學之前的時光大多在滬度過,後因戰亂倫敦之旅未成行,入香港大學中文系學習,之後便在滬港台美之間多地轉折,最終客死美國。
張愛玲父親是典型的清朝遺少,而母親則是新式女性。兩人生活在一起便勢同水火,終日吵鬧不休。張愛玲的母親一氣之下在她五歲那年離家出走了,之後一年左右便來了個繼母,待她十分刻薄,甚至於借其父之手打了她,差點沒了性命,而且還被監禁了起來。這段黑暗的時光,無疑在張愛玲心中刻下了永生不能忘卻的痛苦的血痕。
張愛玲寫作《封鎖》一文,恰被胡蘭成看到,擊節讚賞,尋得她的號碼與住址。兩人由此開始接觸,便漸漸打得火熱。之後在她23歲那年結婚,遺憾的是張愛玲的婚姻生活並不幸福。胡蘭成外遇頻繁,最終她忍無可忍,寫信道,"若愛請深愛,不愛便放手"。張愛玲的第一段婚姻就此結束了。她的第二段婚姻於客居美國時結成,對象是一位作家賴雅。張愛玲至死仍以賴雅太太自稱。
以上這些,筆者以為不算是閒談,對於理解其作品是有一定幫助的。
周國平先生曾説,好的作家的作品字裏行間會有一種獨特的韻律,同樣是一堆稀鬆平常的文字,不同的文字,不同的作家組合起來便會有不同的韻律。同時我也注意到作家們往往會和一方水土緊密聯繫,沒有他這塊還是一塊普通的地,沒有這塊地,他們也就沒了魂,比如沈從文先生的湘西與虎耳草,莫言的高密東北鄉,馮驥才的天津衞,老舍的四九城,汪曾祺的高郵等等,而到了張愛玲這裏是滬港兩城與野火花。
滬港兩城都是張愛玲生活過的地方,來過上海香港的文人不計其數,但能把雙城之美真正表現出來的,張愛玲是獨一位。那香港斑斕的海,上海古舊的月,那太平山顛波動的林木,黃浦江上飄搖的碎銀,抬頭見喜,每步見月,處處皆是好風光。不止是自然之情,她對社會場景的描寫也別具風格,前面提到過,張愛玲世出豪門,後家道中落,因此對社會的各個階層都能有所瞭解,所刻畫的人物也是入木三分。如果説現實主義就是拍照片,那麼張愛玲的照片一定是超高清畫質的。野火花筆者很遺憾沒有見過,但通過她的描述,卻大致能夠想象的出。和那歌聲中的虎耳草一般,令人只覺得十分美,幾乎説不出話來。
然而,一時綻放的火焰也會有凋零的時刻。解放後,上海文聯召開了一次文代會,張愛玲受邀參加,其自建國起久被冷遇的境況有了一定的改觀。但當她一身旗袍進入會場時,目力所及的全是一片黑、灰、藍制服的海洋,周圍的人對張愛玲"怪異"的着裝打扮指指點點,認為是不合氛圍的。她對此首先是詫異,後來是些微嘲弄地離開了會場,隨後不久便離開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