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家世十分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则是李鸿章的二女儿李菊耦。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静安,大学之前的时光大多在沪度过,后因战乱伦敦之旅未成行,入香港大学中文系学习,之后便在沪港台美之间多地转折,最终客死美国。
张爱玲父亲是典型的清朝遗少,而母亲则是新式女性。两人生活在一起便势同水火,终日吵闹不休。张爱玲的母亲一气之下在她五岁那年离家出走了,之后一年左右便来了个继母,待她十分刻薄,甚至于借其父之手打了她,差点没了性命,而且还被监禁了起来。这段黑暗的时光,无疑在张爱玲心中刻下了永生不能忘却的痛苦的血痕。
张爱玲写作《封锁》一文,恰被胡兰成看到,击节赞赏,寻得她的号码与住址。两人由此开始接触,便渐渐打得火热。之后在她23岁那年结婚,遗憾的是张爱玲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胡兰成外遇频繁,最终她忍无可忍,写信道,"若爱请深爱,不爱便放手"。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就此结束了。她的第二段婚姻于客居美国时结成,对象是一位作家赖雅。张爱玲至死仍以赖雅太太自称。
以上这些,笔者以为不算是闲谈,对于理解其作品是有一定帮助的。
周国平先生曾说,好的作家的作品字里行间会有一种独特的韵律,同样是一堆稀松平常的文字,不同的文字,不同的作家组合起来便会有不同的韵律。同时我也注意到作家们往往会和一方水土紧密联系,没有他这块还是一块普通的地,没有这块地,他们也就没了魂,比如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与虎耳草,莫言的高密东北乡,冯骥才的天津卫,老舍的四九城,汪曾祺的高邮等等,而到了张爱玲这里是沪港两城与野火花。
沪港两城都是张爱玲生活过的地方,来过上海香港的文人不计其数,但能把双城之美真正表现出来的,张爱玲是独一位。那香港斑斓的海,上海古旧的月,那太平山颠波动的林木,黄浦江上飘摇的碎银,抬头见喜,每步见月,处处皆是好风光。不止是自然之情,她对社会场景的描写也别具风格,前面提到过,张爱玲世出豪门,后家道中落,因此对社会的各个阶层都能有所了解,所刻画的人物也是入木三分。如果说现实主义就是拍照片,那么张爱玲的照片一定是超高清画质的。野火花笔者很遗憾没有见过,但通过她的描述,却大致能够想象的出。和那歌声中的虎耳草一般,令人只觉得十分美,几乎说不出话来。
然而,一时绽放的火焰也会有凋零的时刻。解放后,上海文联召开了一次文代会,张爱玲受邀参加,其自建国起久被冷遇的境况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当她一身旗袍进入会场时,目力所及的全是一片黑、灰、蓝制服的海洋,周围的人对张爱玲"怪异"的着装打扮指指点点,认为是不合氛围的。她对此首先是诧异,后来是些微嘲弄地离开了会场,随后不久便离开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