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們都認同這麼一個觀點,《詩經》中所反映的生活主要是當時的中國的文化、經濟中心,也就是我們所説的黃河流域,這可以從《詩經》的內容分類上看出:《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所佔比重很大的“風”又分為十五國風,絕大部分都是黃河流域一帶民生的歌謠反映。
而“雅”則是周王室都城區域內的人們生活的文學反映。“頌”就更不必説了,是對先祖豐功偉績的讚頌之詞。所以説《詩經》主要歌説的是黃河流域的生活習俗。
而茶事活動,則產生於南方的巴蜀之地。在當時而言,這一區域,相對於北方的黃河流域還是“蠻荒之地”,是不可能入選周王室的“國”的。
因而有的學者以此為據,認為流傳於黃河流域的《詩經》當中不可能有反映南方巴蜀之地茶事生活的詩歌篇章的。
而《詩經》當中的“荼”字自然只能是當地老百姓生活中常見的“苦菜”一類的植物了。
事實上,雖説巴蜀山水是滋養茶樹最早的土壤,但最遲在春秋戰國時期,茶葉已傳播至黃河中下游地區,當時的齊國(今山東境內)就業已出現了用茶葉做成的菜餚了。
《晏子春秋》中就記載:“嬰相齊景公時,食脱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當然,當時傳入的茶葉還只是作為菜餚一類的食用之物,而並非是品飲之物了,那要等到戰國末期,秦滅巴蜀之後,黃河流域才受其影響,飲茶之風才開始流行。
“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日知錄》顧炎武)。由此可知,並非茶葉產自巴蜀,就説明在春秋時期中原地區、黃河流域就沒有茶事活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