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90年,“海上藍”華麗歸來

走過90年,“海上藍”華麗歸來
走過90年,“海上藍”華麗歸來
走過90年,“海上藍”華麗歸來

在長達1年半的封閉修繕後,90歲的上海音樂廳昨日揭開了神秘面紗。“看似沒有變化,是因為我們嚴格秉承了‘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音樂廳負責人説。本報記者還了解到,此次修繕除了讓音樂廳煥發新生,還給音樂廳的繼承者們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青年報記者 常鑫 攝

■04-05

90歲的上海音樂廳,在長達1年半的封閉修繕後,昨日終於正式向媒體和公眾揭開了面紗。“看似沒有變化,是因為我們嚴格秉承了‘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實則大費周章。”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説。青年報記者還了解到,此次修繕除了讓音樂廳煥發新生,還給音樂廳的繼承者們留下了一個寶貴的財富:數字孿生平台——所有音樂廳的關鍵部位,他們都拍成了VR、留下了數據,後人再修繕時,可以清晰瞭解結構或難點。

本版撰文 青年報記者 陳宏

【修繕·文保區域】

上海音樂廳是全國第一座音樂廳,是上海第一座由中國建築設計師設計的西方古典風格建築,作為上海文化地標之一,它的“文保區域”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是1930年建成的,包括北廳、東廳走廊、大觀眾廳、舞台,室外北立面、東北立面等,被列為重點保護區域。北廳挑空三層,海上藍穹頂中鑲嵌着金色雕花,四周十六根合抱式的羅馬立柱,正中漢白玉旋轉樓梯。北廳東側為兩層側廳,南側即為四層挑高的觀眾廳,兩層階梯型觀眾席位。海上藍穹頂上鑲嵌着金色雕花,與海上藍雕花座椅渾然天成。觀眾廳南側為舞台,舞台挑高四層。

歷經多年的頻繁使用,加上材料自然老化、温差引起裝飾材料自身收縮等因素,上海音樂廳建築本體及設施設備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損壞問題。

“文保區修繕原則為‘修舊如舊’,在修繕的過程中我們經過長時間溝通,嚴格按照專家評審意見,不斷在文物保護與現行消防規範、舞台功能提升等多個方面找到平衡。”章明設計師事務所主任設計師,文保區總設計左承岦介紹説。

[關鍵詞] 羅馬柱

“大理石是畫出來的”

音樂廳北廳是一個古典主義風格的空間,這裏16根氣度非凡的羅馬式裝飾柱修繕前出現仿大理石紋起殼、起翹的情況,表面已嚴重發黃、質地鬆軟。此次再次修復,修繕工程為確保羅馬柱仿石漆修復質量,全部剷除基層後,再由內至外逐一按原材料、原工藝、原風格進行全面修復,確保仿石漆效果的一致性、顏色整體性、面層粘結的牢固性。同時請到參與2004年音樂廳平移修繕項目的建築彩繪工匠呂繼軍手繪復原羅馬柱。

呂繼軍從事建築壁畫行業三十餘年,2004年參與上海音樂廳平移修繕工程,曾彩繪16根羅馬柱。為了風格和建築的一致性,15年後再次邀請到他為羅馬柱彩繪,“由於考慮到建築的承重問題,一般整柱都為拼接而成,不會使用真的大理石柱。為了使羅馬柱與上海音樂廳風格統一,我在彩繪大理石時弱化了一些花紋色彩,從而形成現在的大理石風格。”呂繼軍介紹道。

[關鍵詞] 古典雕花座椅

“我們一個個上去試坐的”

上海音樂廳大廳座椅定製於2004年平移修繕時,當時正在裝修的工人,去掉音樂廳牆面的顏料,發現最裏面的一層塗刷是海上藍。於是,重新裝飾的音樂廳,把海上藍作為主色調。同時定製的觀眾座椅也以“海上藍”坐墊配以純木製古銅色雕花包邊。目前,“海上藍”座椅共計1185把(含備用座椅58把)。大廳座椅具有濃烈的歐洲古典主義風格,座椅各部位都呈弧線型,實木背板上刻有復古雕花,金色和海上藍色油漆在溝壑中交相輝映,與復古典雅的觀眾廳渾然天成,成為上海音樂廳的標誌性特色之一。

多年使用,導致座椅出現了諸如回位時出現響聲影響演出的眾多問題。這次修繕,所有座椅被全部拆下,運到日本原廠按原樣修繕。記者瞭解到,這些看上去沒變化的椅子,更換了座椅海綿,增加了厚度,“像後背的人體工程學,我們就是所有工作人員,一個一個上去試,才有現在的舒適感。”

除了更舒服,它還通過增加阻尼,在觀眾起身後,讓椅子幾乎沒有聲音;觀眾在熄燈後入場,座椅背後的號碼牌有蓄光功能,方便觀眾找到自己的位置,燈光卻又不會影響到別人的觀演。

[關鍵詞] 地面和外牆

“彷彿看到1930年的音樂廳”

音樂廳二樓東側休息廊修繕前鋪設的亞麻油地板並非歷史原物,而是2004年修繕時新做飾面部分。在此次修繕過程中,工程隊於二樓東廳走廊發現一塊1930年殘缺的水磨石,考慮到與相鄰保護空間的整體協調,按照水磨石歷史地面恢復。施工團隊通過4次比選,成功恢復了富有音樂廳歷史特色的水磨石拼花地面。

上海音樂廳的外立面由兩部分組成,建築主體二層以上大部分為泰山磚飾面,以下為花崗岩。工程隊在現場調查和分析發現,建築表面污染較為嚴重,泰山磚部分有斷裂,局部地方面磚有損壞、脱落等現象。“如何無損傷地清洗和維修外立面泰山磚和花崗岩是此次工程的難點之一,我們採用‘泥敷法’這種特殊的工藝進行清洗和維修。”上海建工四建集團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上海音樂廳修繕工程技術總監谷志旺説。

觀眾如今來上海音樂廳,總能在恍惚之間似回到1930年,這些先進的修繕方式,功不可沒。

[關鍵詞] 海上藍雕花穹頂

“800多處金箔純手工修復”

大廳的海上藍雕花穹頂,距今已有90年的歷史。2004年平移期間穹頂得以完全保留,沒有受到任何的破壞。穹頂貼上了800多處金箔,更加富麗堂皇。

“這次修繕的過程當中要考慮到它原來大頂的結構安全,在結構安全測試符合安全條件的前提下,進行了純手工的原樣修復和加固。”章明設計師事務所主任設計師、文保區總設計左承岦介紹道。同時,穹頂造型天花及頂角線出現老化、變形、飾面開裂的問題,在此次修繕中,也會進行修補與加固。在劇場燈光的綽約下顯得深邃、曼妙,充滿魅力與神奇。

[關鍵詞] 舞台和聲場

“舞台更安全聲音更完美”

上海音樂廳是專業的音樂廳,此次修繕,對於舞台和聲場條件,都進行了全面的提升,以適應現代劇場的需求。

大廳舞台位於此次修繕工程的“文保區域”,為了適應音樂廳這座老建築的舞台需求,對舞台工藝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舞台修繕工作主要圍繞舞台機械、舞台燈光、舞台擴聲、舞台監督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造。上海中演舞台科技研究院院長,此次修繕工程舞台設計施工負責人蔡健勇介紹説:“舞台機械部分更新換代是我們舞台改造的重點,主要分為台上機械和台下機械。為了滿足上海音樂廳老建築的特性,我們引入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德國ASM吊杆機’,是國內首家使用該吊杆機的劇場。”這個雙電機的新吊杆,避免了常見的單電機在演出過程中出現故障,吊杆不能“上下”的現象,為演出提供更全面的安全保障。

上海章奎生聲學工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宋擁民博士是本次音樂廳修繕工程文保區聲學顧問,他介紹道:“此次修繕我們在音樂廳聲學環境改善方面,是在維持音樂廳原有的優秀的聲學效果的基礎上主要針對降噪做了重點的改進。”

除了觀眾出入口的門更安靜了,大廳舞台音樂反聲罩還更換為知名品牌温格爾音罩。除了聲音效果好,新的音罩還超級輕便,演出團隊音罩拆裝的時間從原來的一天能縮短到現在的2-3個小時。

【修繕·非文保區】

[關鍵詞] 小廳

“小廳不再是串音的代名詞”

有些觀眾不知道,上海音樂廳在地下二層還有個小廳,但修繕前由於隔音工程未做到位,造成與一層大劇場上下串音,兩廳無法同時演出。為了確保大廳演出效果,目前小廳幾乎無法正常使用, 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而且存在缺少配套用房、施設備陳舊等問題。

近年來,上海音樂廳積極承擔公益普及和藝術教育的社會責任,推出了一系列自主品牌項目,小廳的利用率也逐漸增加,“家庭音樂會”、“玲瓏國樂”等品牌項目在此演出。但因存在上述問題,嚴重製約了演出形式和演出容量以及上海音樂廳相關功能的發揮。

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師,非文保區總設計徐風教授介紹説:“小廳改造本着兩個中心思想,一個是功能提升,一個是功能展示。改造後的小廳既支持多功能電聲,又能滿足自然聲。”

如今的小廳,聲場條件非常優越,而且整個場景可以模塊化使用,能滿足演出、展覽、活動等多種需求,“未來可以增加100多場演出,在功能上將小廳打造為以小型室內樂、電聲等多種演出形式,在風格上與大廳的古典主義遙相呼應。”方靚説,這也是音樂廳如今跨界板塊的需求。

[關鍵詞] 衞生間

“女性如廁排隊可緩解”

對觀眾來説,再漂亮的音樂廳,如果內急時上不了廁所,或者廁所不盡如人意,打分總會降低。但現在,衞生間全部更換為知名品牌,讓所有演職人員和觀眾都能夠享受到優雅舒心的公共衞生空間,感受到與音樂相伴的優雅生活。同時新增1個女士衞生間,緩解音樂會期間女衞生間的排隊現象。為了更好地服務藝術家,所有化妝間區域進行重新裝修。並增設“Green room”區域,供藝術家們休閒娛樂。

此外,空氣淨化、疫情防控等設施也全部到位。

音樂廳功能空間和配套設施得到拓展和提升,滿足音樂演出、展覽休閒等多種功能。未來四樓新增加空間將成為藝術展覽打卡地、B2休閒區將開設咖啡廳……音樂廳規劃在重新開業之後分時段、分空間逐步開放各個空間,直至實現公共空間全天候開放,外延文化價值。

記者觀察

傳承城市歷史助力“上海文化”品牌

上海音樂廳是“演藝大世界”的核心劇場之一,今年已是90歲“高齡”,在上海豐富的劇場羣裏,是前輩,代表着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澱。

自從2004年向南平移之後,對上海音樂廳的呵護,就一直是這座城市最讓人自豪的人文精神的體現:敬畏歷史、注重傳承。

包括了這次的修繕。

記者首次走進音樂廳時,猛一看,確實沒有感受到太大的變化:“海上藍”依然迷人,金碧輝煌的穹頂依然震撼。錢都花哪兒了?

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説,這樣的修繕,其實最累、最費勁,因為錢都花在了看不見的細節處。比如那16根羅馬柱,看起來像是大理石柱,但仔細看看,大理石怎麼做成這麼壯觀的圓柱子後,連接縫都沒有?

因為它並不是大理石。它那栩栩如生的大理石紋路,都是工匠一筆一筆畫出來的。而且,為了延續,還找到了當時畫的工匠繼續畫。

還有遍佈音樂廳的蠟燭壁燈,有小部分的“蠟燭”甚至有點斜了,但這次並沒有更換。因為這些蠟燭壁燈,現在已經絕版了,“怕弄壞了,沒地方換去,它們太精美了。這也讓我們更加感嘆,音樂廳的前人們,對待這座建築的細緻態度。”

這就是歷史和文脈的傳承。這樣的敬畏精神,不僅僅是上海音樂廳人自己在堅持,連參與的各方都自動“加入”。方靚告訴記者説:“政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但其實修繕經費還是有限,修繕各方利潤空間有限,但他們後來都説,‘就不談錢了,把事情做好吧’,所以他們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把這次的修繕,當作一次‘作品’在完成,期待給這座城市、給後人留下點財富。”

我們都説上海是國際文化大都市。優秀的歷史建築,裏面發生過太多的故事,它是從容的歷史見證者。城市發展,絕不僅僅是大拆大建,一座有積澱的城市,才能讓生活在其間的人們,感受到不一樣的風情。從這點來看,上海音樂廳給出了又一個上海城市改造的樣本。

正文從這裏開始……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408 字。

轉載請註明: 走過90年,“海上藍”華麗歸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