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崖水畔間,探尋安化黑茶傳奇 百年老字號,至今訴説晉湘佳話
“茶市斯為盛,人煙兩岸稠。置身熙攘外,唯有水中鷗。”綿綿山脈,一片片“大葉子”披着神秘的面紗;涓涓河流,一羣遠道而來的晉商與黑茶結下了情緣;一聲聲“踹茶號子”,隨着船幫揚帆起航,踏上了萬里征途。
安化,因茶立縣,因茶聞名,因茶脱貧。一片綠色大葉子,如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金葉子”。
安化縣位於湖南省益陽市,地處湘中偏北、雪峯山脈北段、資水中游,古有“梅山”之稱,更有“山崖水畔,不種自生”的宜茶環境。這裏盛產黑茶和紅茶,其中更是以地標性安化黑茶作為拳頭產品,遠近聞名。據記載,明清時期,安化便有茶葉專業鎮八個,茶號三百多家,茶工達十萬之眾。安化黑茶因其品質極佳,歷經了“貢茶”“官茶”“商茶”等演化過程。
茶行、馬幫、碑刻,老碼頭、老物件,昔日繁華的茶市記載了晉商茶幫與安化黑茶的歷史淵源。開闢萬里茶路的晉商鼻祖們來到這裏,為整座城帶來繁華與活力。一度將安化黑茶遠銷至蒙古國、俄羅斯等地。
9月16日,重走晉商萬里茶路採訪團一行抵達安化。遠處雲霧縈繞的山峯,平緩淌過的江河,老城裏喧囂的街道,試圖根據晉商在這裏留下的足跡,探尋當年晉商商幫與安化茶商們的茶馬互市,尋找晉商流傳下來的精神與風骨。
百年藏寶話滄桑 茶市風雲聊情緣
古茶市入口處的中國黑茶博物館
資水河畔,茶山環抱,繁華一世的黃沙坪古茶市,商賈雲集。叫賣聲、運茶聲、石板路上的車軲轆聲,在人聲鼎沸中漸行漸遠。時間穿梭在歷史光影裏記錄着繁華,也見證着滄桑起伏。
黃沙坪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也是晉商鼻祖們開拓萬里茶路的重鎮之地,千年古村落默默記錄着過往,見證着商道世相。而如今,在黃沙坪古茶市入口處,一座中國黑茶博物館,開啓它的收藏與記錄的新徵程。
中國黑茶博物館背山臨水,整體採用中國古代傳統樓閣式建築風格,主樓有十層,裙樓為上下兩層的四合原結構,它是全國唯一一家展示黑茶歷史文化的專題博物館。遠遠望去,黑茶博物館與自然隱隱交融,錯落有致,氣勢恢弘。
一進館內,首先看到的是“安化黑茶”四個字的“天壺”景觀。從館藏資料可以看出:當年,安化茶葉水運的主航道是資江,資江沿途暗含數多大小險灘,上下船排極易發生觸礁翻沒的事故,晉商鼻祖來到這裏走茶路其實會遇到許多危險。
因茶而來,因時而來。太平天國運動時,閩、贛等東南省份的茶路受阻,晉商轉向湖南湖北地界,與茶農一起從種植、加工、生產、銷售等環節着手,嚴把質量關,創造着他們的財富,一個個老字號也在這裏留下了許多歷史的印記。
晨鐘暮鼓醒夢客 古鐘相送話知音
關帝廟裏的清乾隆時期古鐘
“晨鐘暮鼓警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迷路人。”中國黑茶博物館一角,靜靜地佇立着一口清乾隆年間的古鐘,它的存在則記錄了一段佳話。
“大清國山陝兩省眾商人等捐資善鑄洪鐘一口,重一千餘斤,於湖南省長沙府安化縣十三都橋口關帝廟永久供奉。”鑲有鎏金邊的古鐘正面鑄有這樣一段楷書銘文。相傳清乾隆二十八年,這口古鐘由山西、陝西茶商一同贈送於當地安華橋口關帝廟。採訪團一行靜靜看着這頂古鐘,古鐘外壁可以看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佛日增輝”等象徵着吉祥如意的祝福。一口古鐘不僅凝聚着山西、陝西兩省茶商與安化的深厚情誼,同時,還見證着風雲變幻萬里茶路上的安化黑茶以及茶商商道的跌宕。
情誼歷久彌新 晉湘之好源遠流長
採訪團專家贈《行商遺要》影印本
《行商遺要》是由祁縣晉商文化博物館珍藏的茶商辦茶的行程,它原原本本記錄着當年祁縣茶商南下辦茶、北上銷茶的全過程以及操作規例,全書內容大致歸納為德行、茶路、茶山、踹茶、水腳、陸腳、厘金等七篇。《行商遺要》實則也是晉商萬里茶路當時真實狀態的折射。
“安化一都三都之茶甚佳,二都五都次點,四都更次,四鄉不佳……”在《行商遺要》手抄本里,可以看到祁縣茶商將所在地茶葉劃分了等級,並且提及到安化辦茶、販茶的過程,根據市場、客户訴求,供應不同的茶,並可以看到晉商鼻祖們遠離故鄉、不畏艱險、靈活經營,開拓茶路的大義精神。
中國黑茶博物館陳列櫃裏有《行商遺要》中的一篇殘頁,內容提及祁縣渠家與安化黑茶的淵源。採訪團隨行專家、中國商業史學會萬里茶道專委會秘書長、祁縣晉商文化研究所所長田建看到博物館裏只有一張影印的《行商遺要》殘頁,問及館長得知他們從來沒有見到過完整的《行商遺要》後,田建慷慨地將隨身所帶的《行商遺要》影印本贈送於博物館。田建説,晉商與安化近三百年的情誼歷久彌新,晉湘之好源遠流長,萬里茶路上的歷史文化需要傳承和發揚,其寶貴財富理應共享。
山西晚報記者 孫佳森 趙琴
(責編: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