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再冰即便全世界都誤會她,她依然是我偉大的媽媽林徽因
對於有美麗,人們總是有很多的定義,有人認為容貌漂亮是美麗,有人認為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美麗,美麗的定義是多種多樣的,並不僅僅侷限於一種,而真正美麗的女子,一定是優雅、飽讀詩書的。
有着民國第一美人之稱的林徽因,就是美麗的專屬代名詞。在那個百花齊放的年代,林徽因既是大名鼎鼎的詩人,也是一絲不苟的建築學家,是太太客廳的創建者,也是眾多才子心中仰慕的“女神”。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也正是因為林徽因太過優秀,因此招來了很多閒言碎語,在民國時期,關於林徽因的緋聞從未停止過。
林徽因
一、感情從不是評價一個人的標準
無論是在民國還是在當今,一直圍繞着林徽因的負面言論,無非就是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等人的愛恨糾葛。但是無論是從林徽因女兒梁再冰的回憶錄還是當事人對於林徽因的評價中,林徽因並沒有什麼過錯。
她與徐志摩相識在陪伴父親出國的日子裏,少年懵懂,林徽因長相美麗,氣質優雅,才華橫溢,一下子就俘獲了大詩人徐志摩的心。面對一個如此有才華的青年才俊的猛烈追求,林徽因説不心動,那也是假的。
但是此時橫亙在二人之間的,依然有一道深深的不可逾越的鴻溝——彼時的徐志摩已然結婚成家,甚至他髮妻張幼儀的肚子中,還懷有徐志摩的孩子。
張幼儀
林徽因深知,雖然徐志摩和張幼儀是包辦婚姻家庭逼迫下的結合,但是徐志摩既然這樣做了,就應該負起對婚姻的責任,放着懷孕的妻子不管來追求自己,是沒有責任心的行為。因此即使對徐志摩也很欣賞,但是林徽因還是忍痛斬斷了這段關係,拒絕了徐志摩,毅然回國。
梁再冰稱,除此之外,很多人的傳言中,林徽因對徐志摩餘情未了,而與自己父親梁思成的結合不過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其實並不是如此。建築系的林徽因遇到同樣具有建築才能的梁思成後,非常欣賞梁思成,與梁思成相談甚歡,因此才慢慢步入了婚姻殿堂。
另外一個困擾是很多人會將金嶽霖和林徽因的故事拿出來説,他們總是認為金嶽霖對林徽因是有超出友誼的感情的,而林徽因也一直仰慕着金嶽霖,但是事實上,兩個人就是彼此的良師益友。或許是有過一刻鐘的心動,但是在道德和法律的阻攔下,一時心動也就不復存在了。
雖然這些都是一些捕風捉影的小事,但是實際上,這些傳聞在後來給予了林徽因不小的影響,甚至在林徽因去世之後,這種壞影響依然沒有消除,並且一直存在着。讓後人對林徽因的誤解越來越多,也讓女兒梁再冰很為自己的母親抱不平。
二、忠貞、愛國
實際上,在梁再冰的心裏,母親一直是一個非常懂事且成功的女性。在那個不算和平的年代,林徽因一心發展着屬於自己的建築事業,當時的林徽因身體並不好,後來更是積勞成疾,就算這樣,她也從未放棄過學術研究。
甚至於就算取得了這麼大的學術成就,她也絲毫沒有把自己當做那個例外特殊對待過。
在抗日戰爭時期,她和所有普通民眾一樣生活艱難。其實她大可以找關係改善自己的生活,但她始終不願意做那個特殊化的人。
她也始終對我們的國家滿懷着熱愛,1941年春,一些美國朋友邀請梁思成到美國講學,也自然邀請了林徽因。這毫無疑問的是一個擺脱現有動盪環境的機會,也能給父母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但出於政治原因,他們貌地拒絕了這個機會。
林徽因對祖國的熱愛和牽掛使得她覺得她不能在祖國處於危機時離開這個國家,而現在,也正是祖國最需要她的時候。
雖然在國外生活了多年,但她並不像是其他人一樣覺得國外的月亮特別圓。即使在抗日戰爭時期,林徽因仍然堅持與祖國同甘共苦。林徽因用自己的行為詮釋了我和祖國一刻不能分離的強烈的愛國主義。
回憶到這裏,梁再冰不無感動地説:“實際上,母親對於我的教育是充分圍繞着愛國兩個字進行的,在母親的教育下,我將始終與我的祖國同甘苦,共進退。”
梁再冰
三、樸實無華
戰爭爆發後,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那個時候為了避亂,她們不得不舉家搬遷,父母那個時候沒有經濟來源,為了安全,也為了生存,他們過着非常簡單的生活。住的地方也不過是幾間有遮蔽的茅屋。
曾經是一代名家閨秀,但是林徽因卻一點都不嬌氣,不管在什麼時候,母親的穿着也很樸素,一切開支都從最簡單做起,弟弟家裏通常只穿草鞋,只有在冬天才能穿布鞋。母親在拼命研究自己的建築事業的時候,還要抱着病體去關心國家大事。
母親知道,戰爭結束後,國家將需要這樣的材料和學術成果來重振自己,因此在抗日戰爭的艱難歲月裏,母親克服了各種障礙繼續她的學術研究。為了保護其他的研究學者,母親還發動人脈建立了很多學術性的組織,在那個年代成為了很多學者們的棲息地。
在梁再冰的心中,母親絕不是傳聞中的那種人,她為那些以訛傳訛的人感到羞恥,因為他們的眼中只有林徽因的花邊新聞,而沒有母親做出的那種貢獻。
而這一生壓在母親身上的頭銜已經越來越多,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可即便全世界都誤會她,在梁再冰心中,林徽因依然是她心中最偉大的母親。
縱然如此,一千個讀者之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要認識一個人,最忌諱便是從別人嘴裏認識。林徽因作為著名的建築家,理所應當得到尊重,而不是詆譭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