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街區裏的“舊時光小巷”
江北區南橋寺,這段繁華的街區中,很少有人注意到這條小巷。
但當你走進這條小巷,一定會被它喚起久遠而温馨的記憶——補鞋、磨刀、剃頭、彈棉花等老行當聚集於此,堅守在此的老手藝人們,用最原汁原味的工藝,服務於街坊四鄰。
“哪怕不消費,就來這坐一坐,也覺得很親切很舒服。”市民張女士的這句話,道出了這條被居民譽為“舊時光小巷”的精髓。
補鞋匠篇
“補一次要管嘿久”
一走進小巷,第一個注意到的人,一定是老陳。不單單是因為老陳的攤位居外側,還有他臉上始終掛着的親切笑容。
“你們看喲,這雙小娃娃的皮鞋,居然買成200多塊錢!”老陳補起鞋來十分麻利,穿針納線靈巧至極。補鞋過程中,他還時不時和周圍人開開玩笑。很難想象,老陳是才過完八十大壽的高齡老人。
老陳是一名退休機械維修師傅,退休20年,就支攤補了20多年鞋。8年多前,老陳和其他老手藝人們陸續搬來這個小巷,老行當之間互相有了照應和依託,老陳工作起來也更帶勁了。
老陳不會用智能手機,老顧客們來補鞋時會準備好5元~10元不等的現金。家住新城馨苑的謝楠54歲,她説,以前老陳在別處擺攤時,自己就找他補鞋,現在自己帶來的已是孫孫的鞋了,“經濟又實惠,補一次要管嘿(重慶話,意為:很)久!老陳幫我們屋節約了好多買鞋的錢喲!”
“我嘛,還算年輕,要幹到幹不動那天為止!”聽到老顧客的讚美,老陳笑意更濃了,眼睛眯成了一條線。
剃頭匠篇
“剃胎毛快要失傳了”
小巷裏要數剃頭匠最多,人氣也是最旺的。這不,王姐的攤位上,排隊等着好幾位客人。
王姐今年63歲,但因為身材窈窕,五官立體,大家都以為她才40歲出頭。王姐以前在廠裏工作,屬於廠花級別的美女,下崗之後,她就做起了美髮行業,迄今已經幹了30多年。
剪髮6元,刮光頭10元,焗油30元……王姐説,儘管這些年,理髮店的價格一漲再漲,但她的價格已經很多年沒變過。實惠的價格,紮實的技術,王姐將其稱之為老手藝人的堅持。
王姐説,60元的剃胎毛,是剃頭匠的專屬“絕學”,“剃胎毛快要失傳了,你去現在的高級理髮店,他們都不會這個手藝。”原來,所謂剃胎毛,是在嬰兒出生30天后,剃光其原本的頭髮,因嬰兒頭皮極其嬌嫩,對剃頭匠的技藝和手法是一項考驗。
另一邊的剃頭匠楊姐50歲,在這裏幹了7年有餘。同為剃頭匠,她和王姐的收費一致。周圍顧客們説,楊姐有着過目不忘的本領,見過一次的顧客,楊姐一定能記住。
磨刀匠篇
“磨剪子嘞鏘菜刀”
磨刀匠老湯今年67歲,留着很潮的“莫西幹”髮型,還染成了流行的玫紅色。這個髮型是王姐為老湯免費做的,為的是讓老湯看起來酷一些。
實際上,老湯是一名聾啞人,小巷的老手藝人們對他頗為關照。他用來磨刀的老式砂輪機,就是隔壁攤的老陳免費贈送的。“磨刀5元!錢給他就是了。”大家還時常幫老湯招攬顧客和兼職翻譯。
王姐説,這條小巷每天早上8點開攤,傍晚6點收攤,大家不為賺多少錢,而是想堅守這份熱愛的老手藝,以及每天能見到這些親切的老面孔。
59歲的老張,是小巷裏另一位磨刀師傅,他身材壯實,脖上戴着一根粗項鍊,看似“不好惹”的樣子。但老張一開口就“破功”了,他説話聲音很温柔,對顧客的要求總是無條件滿足。南橋寺老居民沈胡強最近迷上了拍短視頻,讓老張重現“磨刀吆喝”。老張只得帶着3分無奈、3分害羞、4分妥協的表情,扯開喉嚨吆喝起來:“磨剪子嘞鏘菜刀!”
老張其實還有個綽號叫“全能張”,他除了磨刀,還會補鞋、修拉鍊、修傘。老張説,自己12、3歲開始磨刀,不知不覺就幹了大半輩子,近年來磨刀的人越發少了,自己不得不拓展技藝。
回憶起磨刀匠的輝煌時期,老張也有些悵然,“那時候在街頭喊一聲,就會出來一羣家庭主婦,她們拿出鈍菜刀和鏽剪子,匆匆趕過來。”
彈棉花匠篇
“技術革新和與時俱進”
小巷最深處,是老劉夫婦的彈棉花店。
60多歲的老劉,彈了幾十年的棉花。和其它老行當相比,老劉是小巷裏第一個從手工作業轉為電子機械化作業的。老劉説,手工彈棉花,一天才能彈一、兩牀,機器一天就能彈十牀。老劉將其稱之為“技術革新和與時俱進”。
雖然機器彈棉花比手工輕鬆,但是鋪棉、拉線、牽紗等工序還得靠手工。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棉絮也隨之漫天紛飛,若不慎吸入,就嗆得人直想咳嗽。
“年輕人不願意幹這個,很辛苦也掙不到多少錢。”老劉説,自己目前只有一個徒弟,也已經40歲出頭了,因此,他還想多堅持幹幾年,爭取再找到一兩個手藝傳承人。
來取棉被的江錦繡阿姨也很感慨,她説,現在的人基本都在商場或者網上買被子,只有她們用過彈出來的棉被的人才知道,這樣的棉被有多柔軟和保暖。
記者手記:
品味到老手藝人的匠心和堅守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在我看來,這條小巷最動人之處,是當我們走進這裏,時光一下就慢了下來。我們既能在這裏觸摸到兒時記憶,也能從快要消失的老行當中,品味到老手藝人們的匠心和堅守。
正如街坊四鄰所説,如果在這裏多坐一坐,和老手藝人們多聊一聊,就能體會到這裏濃郁的市井味和人情味。此情此景,令人心生動容的同時,更帶給人滿滿的治癒感。
當然,在城市規範化管理的今天,攤位不是隨便就能擺的。我通過江北石馬河街道相關負責人王先生口中得知,小巷所在之處,既沒有佔道經營,也沒有堵塞消防通道,因此,這裏才能擺攤,並被納入規範化管理當中。
網友們的老行當記憶——
夏憶:補鍋咯,補鍋……從前,誰家的鐵鍋壞了,只要聽到這個吆喝,就可以拿出去修補。補鍋匠支小火爐,拉起風箱,就開工了!不一會功夫,就可以拿着補好的鍋回去燒菜了!
阿倫:懷念以前背冰糕箱的奶奶。幾角錢的紅豆棒冰、奶油冰棍、豆沙冰糕,幾個同學湊錢買一支,你嗦一口,我嗦一口,太歡樂了。
萍聚:我小的時候,家家户户基本都是去裁縫店做衣服和補衣服。一件衣服破了再補,補了再穿,回憶過去,就感嘆現在生活水平太好了。
好漢:以前的剃頭還包括了修面。師傅會把頭髮和鬍鬚一起給刮掉,非常清爽,價格也公道。
劉二娃:現在街頭擦鞋攤少了,小時候走親戚,都要先去街頭擦鞋。皮鞋一打上蠟,馬上就像一雙新鞋一樣,走路都提勁多了。
我很温柔:小時候街邊買爆米花,捂着耳朵,又害怕又期待,就等機器“砰”地一聲響。
都市熱報-廂遇首席記者 王薇/文 記者 郎建榮/攝 實習生 馮愷驍
編輯:陶冶
校審:羅再芳
總值班:嚴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