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在北京能找到一處地方,上承王公貴胄,下接黎民百姓,無論雅老懿少還是達官貴人,無論是一介書生還是社會名流,有時間就會去親近的地兒,在這數百年時間裏,非琉璃廠莫屬,無出其右者。就連全國各地到了北京的,但凡能與文化沾一點邊的人,有點空餘閒暇時間,都會去逛一逛,都有可能找到自己心儀的、想要的,不但高大上,而且也特別接地氣。
琉璃廠是名副其實的“京城文化第一街”,所謂“琉璃掩映春堆廠,楊梅橫斜香滿街”。這“香”,其實就是書香。
郭沫若 《讀史偶成》札
歷史沿革:因何而得名?
琉璃廠文化街自清代康熙年間興起,延續至今已超過三百年。琉璃廠現在沒有“廠”,而是一條街。過去可是名副其實。元明兩代在此處設官辦琉璃窯廠,明代為工部五大窯廠之一,專為宮廷燒造琉璃瓦件,為都城的金碧輝煌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得名琉璃廠。最早之前則是一個村,大名鼎鼎的海王村是也。遼代時就叫這名兒,最初是遼都城東郊燕下鄉的小村落,當時寺廟雲集,經濟繁榮。琉璃瓦是以優質礦石為原料,經過高温燒製而成的一種建築材料,因表面帶有釉色,頗似中國古代用青銅脱蠟鑄造技術製造出來的琉璃,因而得名。琉璃瓦是富麗堂皇的代名詞,因材料堅固、色彩鮮豔、釉色光潤一直是古代建築中的高級材料,過去一般老百姓是用不起的,也不讓用,特別是金黃色,乃皇家專享。所以説,稱琉璃廠上承天子、下接百姓,不是故作虛言。後來,琉璃窯廠交窯户自辦,除燒造琉璃瓦件外,還燒造玩具,在廠門外設攤出售,逐漸形成小街市。康熙後期,京師春節集市移此。一些臨時性的書攤逐步發展為坐商書肆。宣武門外至前門一帶,當時各省的會館多建於此,來往的官員、應考的舉子和商人都離不開書,從而促進了琉璃廠書業的發展。清初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琉璃廠賣書籍和筆墨紙硯的店鋪越來越多,逐漸形成文化氣候。
近代 琉璃廠古玩攤
風水寶地:坐擁“朋友圈”
琉璃廠在形成過程中,人氣一直非常高,書畫文玩攤一個挨着一個,來者如織,鍛造成一個聚寶盆。只是在戰亂時期出現蕭條。當時就有一種説法,文人三大樂趣乃聽戲、吃小館、逛琉璃廠。來琉璃廠主要目的不外兩個,交友和淘寶,不離“情趣”兩字。知己相逢,自然有情,得寶撿漏則有趣。因為久負盛名,最終成了一塊風水寶地。很多文化名人,尤其是全國各地的書畫家都曾光顧此地,如於右任、張大千、吳昌碩、齊白石等都是這裏的常客。鬻書印為生者,比比皆是。梨園藝人、富商巨賈也喜歡聚居於此。根據《魯迅日記》記載,1912年5月12日是週日,魯迅第一次逛琉璃廠。魯迅在北京生活的14年間,去琉璃廠的次數高達485次,平均一年34次以上,一個月近三次,購買圖書、碑帖多達3800多冊。《胡適日記》中很少出現琉璃廠字樣,然而他尋覓多年的《四松堂集》,卻是得自琉璃廠。《四松堂集》是考訂曹雪芹生平的重要材料,極其珍貴,他處難覓。所以胡適經常對他的學生説:你們應當常常去跑跑舊書店,那裏書店的老掌櫃的,並不見得比大學生懂得少!
説到文化名人,自然要説到他們各自的墨寶。琉璃廠有多個名家題寫的各式各樣的店面招牌,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氣場,既爭奇鬥豔,也交相輝映,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和氛圍。
要説全國題寫的招牌和匾額,數量最多的書家當屬郭沫若和啓功。琉璃廠主要也是兩人居多。郭沫若的書法有龍騰虎躍之相,碑帖相融,骨力開張,最適合題匾,而且每處不同,變化甚多,精彩紛呈。啓功的字,清雅端莊,有濃郁的書卷氣,風格辨識度高,也極適合題匾,蓬蓽生輝,常常變成一地的文化標誌。這些落筆不凡的匾額,成為琉璃廠的點睛之筆。
陸潤庠 對聯
齊白石 對聯
珠聯璧合:文化與商業?
琉璃廠之所以長盛不衰,生龍活虎,一方面説明此處文化積澱深厚,可以滿足各色人等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經濟流通注入了活力,既有文化因素,也有商業因素,前者為主,後者為輔,缺一不可。
琉璃廠的特色可用“點、線、面”三個字來概括,一應俱全,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所謂“面”,分兩層來理解,一是現實的“面”,原來是一個廠、一個村,現在主要是文化影響力,輻射面大。可以説,目前已經做到立足北京、展望全國,但凡只要和文墨沾邊的人,都知道琉璃廠,只要來北京出差或遊玩,都要去琉璃廠。
所謂“線”,也分兩層來理解,一個是現實之“線”。1927年,琉璃廠一分為二,東琉璃廠以古玩業為主,西琉璃廠以舊書業為主。總長度約800米,也就是一公里左右吧,堪稱黃金線,含金量高。無形的“線”,就是歷史悠久,人文古蹟眾多。經常被提及的有延壽寺、火神廟、文昌館、呂祖祠和土地祠。其中延壽寺位於琉璃廠東街以北。據傳當年宋徽宗被北擄,曾羈囚於此,欽宗則被關在憫忠寺(今法源寺)。
所謂“點”就是老字號特別多,鼎盛時期有一百多家,如槐蔭山房、茹古齋、古藝齋、瑞成齋、萃文閣、李福壽筆莊等。西琉璃廠原有三大書局——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世界書局。如今最有名的如中國書店、一得閣和榮寶齋等。中國書店是全國最大的古舊書店。1952年在國子監成立,由全市111家古舊書店合併而成。一得閣創建於同治年間,創始人謝崧岱因進京趕考屢試不中,想起考場上研墨時費力的情景,就想到能否使用現成的墨汁,免去臨時研墨之苦。
説到榮寶齋,自然要提到陸潤庠、郭沫若和齊白石。第一塊“榮寶齋”匾額就是陸潤庠題寫的。陸出生於今江蘇鎮江。鎮江古稱為“潤州”,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終老之地,地方學校過去稱“庠”,故取名“潤庠”。陸潤庠書法意近歐陽詢、虞世南,清華朗潤、婉麗勁健、平穩舒緩,雖有館閣烙印,講究光黑精麗,勻圓豐滿,然筆力勁峭、水墨淋漓,書卷氣很濃。慈禧太后作畫,常命陸潤庠為之題字。陸潤庠是清朝第一百零一名狀元,宣統皇帝溥儀的老師。據記載,陸潤庠所題上海豫園小東門國藥店“童涵春”匾額,三個字的潤筆費即高達白銀一百兩,真可謂“一字千金”。郭沫若是題寫“榮寶齋”招牌次數最多的,如今還在使用。齊白石曾以此內容刻印,很精彩,關係最鐵,因為齊白石靠賣字畫為生,榮寶齋提供了強大的平台。
不獨於此,當行走在琉璃廠的衚衕中,會感受到那一座座京劇名家的故居好像在向後人訴説着梨園往事。從徽班進京到京劇形成和發展的二百餘年,始終沒離開前門、琉璃廠和“椿樹林”這一帶,從形成到發展在這裏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一直以琉璃廠廠甸為中心。因此,要了解京劇,不能不逛琉璃廠,琉璃廠稱得上是“京劇搖籃”。
琉璃廠舊書店
海王村舊貌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一 鳴
流程編輯:王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