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評論員魯珊
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遊博覽會火到“爆”,不但加開了兩場“夜場”,也成為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史上人氣最旺的展會之一;同在週末開幕的,還有湖北省農業博覽會,展出省內各地特色文化和產品,同樣吸引了大批人流前往打卡。
熱氣騰騰的人氣背後,“詩和遠方”正在成為生活剛需。共同富裕既是物質生活上的富裕,也是精神生活上的富裕。隨着我國人均國民收入跨過了1萬美元大關,跟精神生活相關的文化、旅遊、藝術、特色產品等日漸成為生活必需品,需求側持續“井噴”。
與傳統形態相比,“詩與遠方”更多體現為一種心理期待和美的感受,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傳統消費模式。不少人認為,親近自然、享受風景跟消費並沒有什麼關係,另一些人則擔心,文化等領域的“消費化”會沾染商業味,影響出遊或文化體驗。
這,正是對文化旅遊產業的需求側對“供給側”提出了升級換代的要求。
飽覽大好河山,在瑰麗與詩意中感受到美,前提是安全可控,交通可達、服務方便、配套最優;參與文藝活動,在文化體驗中昇華感受,背後是文藝、博覽、演出等領域的優質供給和作為。只有“供給”足夠豐富優質,才有真正的詩與遠方。就以武漢為例,大江大湖歷來與武漢相伴,只有在江湖綠道建成之後,人們才真正實現親水樂水,享受湖光翠影。文化旅遊等活動的本質是將美麗風景、美妙感受轉化為美好生活,這需要產業的強大支撐,產品的優質供給,甚至科技的硬核賦能。
武漢在2019年成功入選全國首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這一次又成為首屆中國文旅博覽會的舉辦城市,同時還在全力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理當在文旅產業的提檔升級上作出更多探索和示範。
【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