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彌勒“慢”生活

距離昆明34分鐘高鐵,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有一座叫彌勒的小城。

城如其名,景緻獨特的彌勒是座“佛系”小城:原生態的景緻、慢節奏的生活、性價比高的消費、靜謐的時光。

近年來,雲南提出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推動旅遊業從“觀光型”到“康養型”的轉變。地處滇中與滇南城市羣交匯點的彌勒市表現亮眼。以“旅遊+”為抓手,當地圍繞“現代田園城市、健康生活福地”目標,突破傳統旅遊資源不夠豐富的發展瓶頸,創新全域文旅融合發展新模式,成為雲南省極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康養旅遊城市,醫療康養、運動休閒、鄉村康養、森林康養、温泉康養等業態不斷湧現。

打造特色小鎮

走進彌勒市城區北部的可邑小鎮,村莊中石板小路縱橫交錯,一幢幢黃色的民居錯落有致,精美的壁畫展示着彝族阿細文化。

阿細是一個支系,“可邑”彝族阿細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作為一個有370年曆史的彝族阿細人的生活聚居地,可邑村森林覆蓋率達80%以上,村莊裏生活着268户彝族阿細人。

在“阿細跳月”傳習點,歡快的民族歌舞表演吸引着遊人目光。一羣身着彝族傳統服飾的青年男女各成一排,男子們肩挎三絃,女人們踢腿拍手,男女對舞,歡快活潑。

“‘阿細跳月’是我們彝族阿細人的民族舞蹈,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可邑小鎮工作人員陳敏介紹,“它源於勞作,經過不斷的昇華演變,現在是我們阿細人的娛樂方式和社交形式。”

依託於優秀的彝族阿細文化,可邑小鎮打造了密枝仙境、虎嘯山林、可邑古村、彝族博物館等多個景點,充分挖掘阿細民族文化資源,讓古老的村莊煥發新的生機。

“我們村裏還保留了少數民族傳統節日,包括‘阿細跳月節’‘密枝節’‘祭虎節’,等等,這些民族傳統文化對外地遊客有很強的吸引力。”陳敏説。

特色小鎮成為彌勒打造城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新引擎。可邑小鎮沉澱彝族阿細文化精華,位於彌勒市南部的東風韻藝術小鎮則主打現代藝術牌。

7月末,一場名為《繪雲南・紅河韻》主題創作成果作品展在東風韻小鎮拉開帷幕,將持續到9月初。

“這幅作品展示了目前保存最原始、最完好的一個哈尼村寨阿者科,這是哈尼族特有的代表性建築。”在東風韻小鎮的國際藝術中心,講解員信義正在給遊客介紹展覽作品。“油畫採用的超大廣角視角會讓人看到更多的細節,比如柴堆是怎麼擺放的,屋頂稻草的細節,都會吸引人……”80餘件版畫、油畫、雕塑、壁畫作品,從藝術視角展現了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深厚的文化內涵。

紅河水鄉小鎮主打“國際運動牌”,東風韻小鎮主打“文化藝術牌”,太平湖森林小鎮主打“生態牌”,可邑小鎮主打“鄉村牌”。4個特色小鎮差異化發展,已成為彌勒全域旅遊的新亮點。

豐富康養業態

正值夏天,彌勒市湖泉生態園霧氣瀰漫。不少遊客來彌勒,會選擇在這裏放鬆身心,在無邊泳池游完泳,再去半山温泉泡上一會兒,時光彷彿停滯了,這正是小城彌勒最吸引人的“慢生活”。

湖泉生態園總面積約3000餘畝,湖面面積1700餘畝,是集水城風光、生態景觀於一體的國家4A級景區。生態園內建有酒店、温泉、沙灘、茶樓、游泳池和宴會廳等多種康體休閒娛樂項目,天然温泉、自然冷水湖泊和人工湖泊融入其內,成為彌勒休閒康養的一張名片。

“彌勒氣候冬暖夏涼,我們生態園裏不僅有天然的温泉資源,還建設了高爾夫練習場、室外網球場、羽毛球場。”湖泉酒店運營部組長林秀萍説。

漫步紅河水鄉小鎮,青瓦白牆的仿古建築,小橋流水的園林景觀,一派“雲上江南,高原水鄉”的詩情畫意。彌勒新城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文生介紹,小鎮立足彌勒拖白山得天獨厚的自然山體資源及紅河水鄉濕地公園景觀資源,結合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建築文化,打造中國古典風格建築羣。

“足夠的睡眠、合理的膳食、適當的運動,這是健康生活方式的幾個要素。”雲南太平湖投資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薛高説,圍繞健康理念,太平湖森林小鎮重點開發木屋產業、苗木產業、花卉產業和體育產業,配套建設了100餘棟木屋酒店及國際木屋會議中心。

目前,彌勒有賓館酒店408家、牀位2.6萬個,全市旅遊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旅遊產品不斷豐富,城市品位不斷提升。

推動綠色佈局

儘管傳統旅遊資源並不豐富,但彌勒在探索全域旅遊過程中,通過“大規劃引領大項目、大項目支撐大產業、大產業推動大發展”戰略佈局,實現旅遊產業較快增長。

彌勒市甸溪河濕地公園裏,溪流潺潺、綠樹成蔭。“走在石板步道上,看着水流景觀,聞着荷花清香,令人心曠神怡。”遊客李女士説。

甸溪河是彌勒人的“母親河”。2016年底,彌勒市啓動了甸溪河治理工程項目,昔日的臭水河變成了集生態保護、吸納雨洪、綠道康體、休閒遊憩功能於一體的城市生態長廊。“綠色是生態康養的必然選擇,彌勒市始終突出全域旅遊的生態保護和治理,讓城市變得更綠。”彌勒市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衞博愷説,綠色使得彌勒旅遊產品保持了高顏值。

乘坐觀光車行駛在彌勒市太平湖森林小鎮,近處鮮花綻放,遠方滿目蒼翠,大地藝術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打卡”。

“這裏曾經是一座荒蕪的山坡,拓荒者墾殖綠化、鋪路引水、移木造屋。”薛高説。在太平湖森林小鎮的山地石漠化公園內,部分保留下的裸露沙土和岩石展示着原始喀斯特地貌。通過種植仙人掌等沙生植物,將這裏打造成為遊園觀光和青少年研學基地。

“我們因地制宜開創了獨具特色的太平湖石漠化防治體系與模式,形成山頂生態林保育帶、山腰綠化景觀林過渡帶、山底複合農林緩衝帶、湖濱防護林隔離帶、濕地水生植物淨化帶組成的立體綜合生態修復體系。這套體系相互作用,形成了山頂、山腳風景各異的太平湖特色景區,提升了當地植被覆蓋率的同時也增加了生態效益。”薛高介紹。

平均海拔1450米的彌勒,年均氣温18.8℃、水資源總量達7.9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達48.3%、負氧離子濃度平均達到每立方厘米2500個至3000個,良好的環境讓彌勒獲得“中國天然氧吧城市”美譽。

彌勒市目前已建成濕地公園、森林公園7個,市區大小河湖近百個,水域面積4000餘畝,特色温泉21處。通過塑造依山傍水、鳥語花香、處處美景的城市景觀,彌勒相繼榮獲“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縣城”等稱號,綠色佈局成為彌勒市打造“健康生活福地”的基礎。

衞博愷表示,“十四五”期間,圍繞打造“滇中綠色發展強市”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目標,彌勒市將加快旅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彌勒品牌”建設,積極推動彌勒由假日旅遊目的地向國際旅遊目的地轉型,實現彌勒文化旅遊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曹 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621 字。

轉載請註明: 小城彌勒“慢”生活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