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南巡圖》十一卷為康熙在南京,畫中有長江南岸天險小編磯。秣陵就是南京,《秣陵秋色圖》所畫亦南京,所以二畫中有同一名勝小編磯。關於這幅畫的王翬,學者聶崇正在紫禁城雜誌發表的《 和》一文中,有如下考證。
清王翬《秣陵秋色圖》卷 (局部) 絹本設色縱六五釐米 橫四六二五釐米私人收藏
王翬《秣陵秋色圖》卷 (局部)
對於《康熙南巡圖》的創作經過,文獻資料中幾乎沒有任何的記載,只在其第十二卷的卷首題記中有“閲六載而告成”的記述。此外筆者曾經撰文探討過《康熙南巡圖》卷除去王翬以外的若干。我們還可以從流傳下來的數卷《康熙南巡圖》的草圖上了解到畫卷創作時的仔細、慎重和不惜工本。但畫家在其繪製過程中的經歷,卻沒有見到過什麼文字的記述。
清王翬等繪 《康熙南巡圖》 第十一卷(局部) 絹本設色 故宮博物院藏
《秣陵秋色圖》是王翬37歲時的作品,屬於其早期畫作。從王翬所畫的《秣陵秋色圖》捲上能夠知道《康熙南巡圖》卷繪製時,不光畫有大量的草圖,而且主要畫家對相關地點的環境以及風貌,曾經利用了不少以前現成的作品作為依據,將它們幾乎原封不動地搬到了《康熙南巡圖》上,而且這些以寫生為基礎創作的畫卷還存留了下來,為我們瞭解當初繪製這樣重要作品的過程,從側面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新的資料。
王翬等繪 《康熙南巡圖》 第十一卷
故而,當康熙皇帝需要將自己巡視的經過製作成圖畫時,在朝任“御書處辦事刑部員外郎”官職的宋駿業,就推薦自己的老師王翬來京師擔當領銜主繪的重任。基於宋駿業瞭解王翬對於江山水水的熟悉程度,並且知道老師有很多描繪此地風光的作品,可以指點一番江山,在畫《康熙南巡圖》時派得上用場。“因繪《南巡圖》聘王石谷於京師”。
王翬
此時的王翬已經是六十多歲了,閲歷豐富、技藝成熟,非常圓滿地完成了這項任務。康熙皇帝也很滿意,特親筆書“山水清暉”四字以資褒獎。王翬在京師數年,完成了《康熙南巡圖》之後,“議官之,翬不樂仕進,遽歸”。為此王翬的另一位弟子楊晉(也參加了《康熙南巡圖》的繪製)特地於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王翬南歸時,畫了一幅《騎牛圖》軸,圖中將六十八歲的老師畫成頭戴斗笠、身穿長袍、披着蓑衣的樣子,騎在一頭水牛背上,緩緩而行,顯得十分悠閒自在。楊晉用較為粗率、鬆軟的筆調,將王翬淡於功名、寄情山野的志趣,描繪得十分成功。
清楊晉《石谷騎牛像》軸 故宮博物院藏
畫面上方有楊晉替他老師書寫的一首詩:
老夫自是騎牛漢,一蓑一笠春江岸;白髮生來六十年,落日青山牛背看;酷憐牛背隱於車,社飲陶陶夜到家;村中無虎豚犬間,平圯小徑穿桑麻;也無《漢書》掛牛角,聊掛一壺春醑酒;白石不必歌,功名富貴如餘何?己卯小春畫白石翁詩意,滄州道人楊晉。
王翬在詩中借用隋末李密“牛角掛書”的典故,表明了自己歸隱的心態。在京師給皇帝當差,雖然不乏榮光,但也不是什麼輕鬆的事情,還是趕緊走人,“天高皇帝遠”來得舒服和隨意。